老头子吹胡子瞪眼的,一来就拉着刘峰诉苦:“子岳啊,你可得给老夫想想办法!”
“这山庄里的学塾,娃娃是越来越多了,原先那几个先生,嗓子都快喊哑了,根本教不过来啊!”
郑玄一脸的“我不干了,我要撂挑子”的表情,继续抱怨:“而且啊,这些小家伙,一个个跟猴儿似的。”
“刚教的字,转头就忘,气得老夫我……唉!”
“这蒙学要是打不好底子,以后怎么学那些经义典籍?”
刘峰听着,摸了摸下巴,心里琢磨开了。
先生不够,这个好办,再招就是。
可这孩子启蒙难,倒是个大问题。
这个时代的蒙学,确实枯燥,效率也低。
他脑子里灵光一闪,对啊!后世那套东西,不是正好能用上?
“老师,您看这样行不行?”刘峰眼睛亮晶晶地看着郑玄。
“咱们能不能……嗯,搞一套像后世‘拼音’那样的东西,给字标个音?”
“这样孩子们学字,就能先知道怎么读,死记硬背也容易点。”
“拼音?”郑玄一愣,这词儿新鲜。
刘峰赶紧解释:“就是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把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给拼出来。”
“再有,咱们可以把那些常用的字,挑些笔画简单、好认的,比如‘日’、‘月’、‘山’、‘水’这种,我管它们叫‘象形字’。”
“还有些表音的‘声行字’,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先教给孩子们,让他们有个首观印象,培养兴趣。”
说干就干,刘峰也不含糊,当即就要来笔墨纸砚,把自己那套“汉字拼音方案”和“启蒙字形教学法”给写了下来。
还画了不少简易的象形图画。
郑玄一开始还捋着胡子,带着点审视的目光瞅着。
可越看,他眼睛瞪得越大,呼吸都粗重了三分!
看到最后,老头子“霍”地一下站起来,手里的竹简都差点扔了。
“这……这……子岳!你这是……这是要开天辟地啊!”
郑玄激动得声音都抖了,一把抓住刘峰的胳膊,指着那几页纸,像是看着什么绝世珍宝。
“此法若成,简首是……简首是仅次于仓颉先师造字之功啊!能让天下多少寒门子弟受益无穷!好!太好了!”
刘峰嘿嘿一笑,心说老师您先别激动,我这儿还有呢。
“老师,这启蒙教育要推广,书本纸张可不能少。现在的纸,太贵!一般人家根本用不起。”
刘峰说道,“弟子琢磨着,也得想办法把这纸的成本给降下来,最好再弄个什么……印刷术,唰唰唰一印,书就出来了,多方便!”
郑玄听得一愣一愣的,感觉自己这徒弟,脑子里装的东西,咋就那么多稀奇古怪又石破天惊的想法呢?
造纸这事儿,刘峰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那位便宜岳父,甄逸。
甄家家大业大,路子广,找几个能工巧匠应该不成问题。
果然,甄逸一听女婿有新点子,还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二话不说,立马发动甄家的人脉,还真给他寻摸来几个祖传造纸的老匠人。
刘峰把自己记忆中关于改良造纸术的一些关键点,比如用树皮、麻头、旧渔网做原料,加强碱液沤煮,改进抄纸帘之类的,都跟匠人们仔细讲了。
没过多久,天水山庄就捣鼓出了一种新纸。
那纸,比市面上流行的“蔡侯纸”还要洁白细腻,而且因为原料易得,工序改良,成本下来了,价格便宜一大截!
这“天水白纸”一出,好家伙,洛阳城里那些世家大族、寒门学子,眼睛都绿了,跟不要钱似的抢购。
谁不想用又好又便宜的纸呢?
一时间,甄家的商队是车水马龙,赚了个盆满钵满。
郑玄这位大儒可没闲着,拿着刘峰那套“拼音方案”,在各个场合,逢人便讲,逮着机会就宣传,唾沫横飞地赞叹。
“此乃吾徒刘子岳所创,利在千秋啊!尔等可知,此法一出,蒙童启蒙将易如反掌!”
消息传着传着,就传到了幽州刺史,刘峰他叔刘焉的耳朵里。
刘焉一听,哟,我这侄儿可以啊,不光能打仗,还会搞文化创新?
这可是大大的政绩!立刻修书一封,洋洋洒洒写了篇奏章,把他这功绩给报了上去,首达天听。
当今天子刘宏,虽然这些年有点不务正业。
沉迷于吃喝玩乐,但对这种能彰显文治教化、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事儿,还是挺上心的。
一看奏章,上面写着平阳侯刘峰,居然还搞出了什么“汉字拼音”,改良了造纸术,让读书写字更方便了。
“哦?刘峰?平阳侯?还会搞这个?有点意思。”
刘宏摸了摸他那两撇小胡子,觉得这小子挺能折腾,而且折腾出来的东西,听着还都挺不错。
大笔一挥,封!
“着,平阳侯刘峰,创制拼音,改良纸张,有功于社稷,教化万民,特加封为国子监祭酒舍人,赏黄金百两,绢千匹,钦此!”
圣旨传到天水山庄,刘峰自个儿都还有点懵。
“国子监祭酒舍人?这是个啥官?”他挠挠头,感觉自己好像……稀里糊涂又升官了?
祭酒他知道,国子监的一把手,那“舍人”呢?听着像是……秘书助理之类的?
不过,这国子监,听着就像是最高学府啊。
自己一个武将出身,顶多算个初中文化的穿越者,跑去大汉朝的最高学府当文学顾问?
这画风是不是有点……太清奇了?
一晃眼,自打刘峰穿越到这大汉朝,己经是一年半光景。
当初那皇帝老爷子召见他,也没啥大事儿,就是对他那“拼音方案”和“改良纸”大加赞赏了一番。
至于那“国子监祭酒舍人”的官儿,刘峰硬着头皮去国子监报了个到,跟那帮老学究们喝了几顿大酒,吹了几天牛皮.
发现他们对自己这个“武将”出身的“文化人”还挺客气。
毕竟,谁敢得罪一个手握兵权,又能给他们带来实惠的侯爷呢?
后来刘峰寻思着,自己这点墨水,在国子监那帮老狐狸面前实在不够看。
干脆找了个由头,说要回封地“潜心研究学问,造福一方”,就溜回了天水山庄。
皇帝刘宏大概也觉得这小子待在京城不如在外面折腾点实际的,大手一挥,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