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明白了,你这小子,是胸有丘壑,深谋远虑啊!”
“这孝廉的名头一来,日后行事,可就方便多了!”
老丈人这话倒是实在。
有了官方身份,很多事情操作起来,确实能名正言顺不少。
“贤婿,”甄逸话锋一转,郑重道,“既然是使君大人举荐,你理应亲自去拜会一番,感谢使君的提携之恩。”
“礼数上,可不能差了。”
刘峰点点头:“岳父大人说的是。我正有此意。”
这时,童渊也从后院溜达过来。
手里还提着个酒葫芦,闻言笑道:“嗯,不错,子岳,为师没看错你。”
“行善积德,方是大丈夫所为。这孝廉,你当得。”
老爷子都发话了,刘峰更是觉得这事儿靠谱。
“行,岳父大人说的是,师父也这么说。”
“那我明日便收拾行装,启程前往邺城,拜会一下我那位便宜叔叔。”
刘峰咧嘴一笑,“对了,咱们新酿的那批‘白琼瑶香酿’,口感绝佳,正好给叔父带上几坛尝尝鲜。”
这酒可是他捣鼓出来的好东西,用山泉水,精选黍米。
再配上点特殊工艺,酿出来的酒清冽甘醇,回味悠长,他自己都宝贝得紧。
第二天一早,刘峰便和甄逸一同启程。
甄姜本想跟着,但刘峰想着此去是拜访长辈,带着女眷不太方便,便好说歹说劝住了。
翁婿二人,带着几个精干的护卫,驾着一辆还算宽敞的马车,晃晃悠悠地朝着邺城进发。
车上,自然少不了几坛封得严严实实的“白琼瑶香酿”。
从青湖山庄到邺城,路途不算太远,但也足足走了三天。
这三天里,刘峰算是见识了什么叫州府治所。
越靠近邺城,官道越是平坦宽阔,路上的行人车马也渐渐多了起来。
待到邺城那巍峨的城郭出现在远方地平线上时,甄逸都忍不住掀开车帘,啧啧称奇。
“乖乖,这邺城,不愧是冀州第一大城,比咱们中山国那小地方,可是气派多了!”
甄逸指着前方,“贤婿你看,那城墙,怕是有几丈高吧?还有那护城河,宽得能跑船了!”
刘峰也是第一次见到如此规模的古代城市。
高大的城墙如同一条巨龙盘踞在大地上,青灰色的砖石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
城门楼巍峨耸立,旗幡招展。
护城河波光粼粼,吊桥早己放下,等待着南来北往的客商。
进了城,更是另一番景象。
青石铺就的街道宽阔平整,足以容纳数辆马车并行。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飞檐斗拱,雕梁画栋。
各种招牌幌子迎风招展,什么绸缎庄、米粮铺、酒肆、茶楼,应有尽有。
“我勒个去,这可比咱们莲花小镇那小破集市热闹多了!”刘峰忍不住感叹。
甄逸笑道:“那是自然。邺城乃冀州首府,人口数十万,商贾云集,自然繁华无比。”
马车在拥挤的街道上缓缓前行,好不容易才来到了位于城北的冀州刺史府。
刺史府门前,两尊威武的石狮子分列左右。
朱漆大门,门钉闪亮,门楣上悬挂着“冀州刺史府”的巨大匾额,透着一股子庄严肃穆。
门口的卫兵盔甲鲜明,手持长戟,目不斜视。
刘峰和甄逸下了马车,整理了一下衣冠,递上了拜帖。
门房验过拜帖,倒也客气,将二人请到一旁的偏厅奉茶等候,说是要去通禀。
刘峰端着茶碗,打量着这偏厅的陈设,虽然不如后世那些豪宅奢华。
但也处处透着古朴大气,墙上还挂着几幅字画,笔力遒劲,颇有风骨。
等了约莫一盏茶的功夫,还不见人来。
甄逸倒是不急,慢悠悠地品着茶。
刘峰有点坐不住了,心想这便宜叔叔架子还挺大。
就在他准备起身溜达溜达的时候,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一个略显稚嫩但带着几分傲气的声音响起:“就是这里吗?”
“我倒要看看,父亲天天挂在嘴边的那个‘大善人’侄儿,是个什么三头六臂的人物!”
话音未落,一个衣着华贵,头戴玉冠,年纪约莫十五六岁的少年郎,便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
他身后跟着两个小厮,也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
少年郎一进门,目光就首接锁定了刘峰,上下打量了一番,眉头微微一挑。
刘峰也看着他,心想这谁啊?口气不小。
那少年郎盯着刘峰,忽然眼睛一亮,指着他道:“你……你就是刘峰?”
“我爹常念叨的那个……那个大善人刘子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