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盛夏,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炽热的空气紧紧裹挟着这座城市,热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中药材市场里,弥漫着一股混合着艾草、当归等各种药材的独特气味,在闷热的空气中蒸腾着,好似一层厚重的迷雾,闷得人脑仁发疼。郑辰手持放大镜,弓着身子,蹲在一堆黄芪面前,神情专注得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己不存在。汗水不断从他额头渗出,在镜片上蒙上了一层白花花的水汽,模糊了他的视线,可他只是随意地抬手擦了擦,便又继续盯着眼前的黄芪。
眼前这批黄芪,乍一看去,色泽还算水灵,可郑辰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后,眉头不禁紧紧皱了起来。只见那黄芪断面的纹理松松垮垮,毫无紧凑之感,与古籍里所记载的“绵纹清晰”相比,简首有着天壤之别。
“郑大夫,又在挑刺儿呢?”药材商老孙擦着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满脸堆笑地凑了过来。他脖子上那条粗大的金链子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光芒,晃得人眼睛生疼。“这批黄芪可是从甘肃运来的正宗货,农药残留绝对达标!您就放心吧!”老孙拍着胸脯保证道。
“达标?”郑辰微微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满与质疑。他随手扯下一根黄芪,轻轻一折,断面几乎看不到什么纤维,质地硬邦邦的。“老祖宗说‘黄芪绵软如绵’,你瞧瞧你这玩意儿,硬得都能当柴火棍使了!现在看药材,光盯着农药残留可远远不够啊!”郑辰想起前阵子接诊的那些患者,他们严格按照古方抓药,可疗效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想来想去,问题的根子很可能就出在这药材质量上。
就在郑辰与老孙争论之时,林小满像一阵风似的,风风火火地挤了进来。她的棒球帽歪在脑后,几缕头发被汗水浸湿,贴在脸颊上。“师父!苏璃姐来电话,说中科院那帮人同意合作了!”林小满气喘吁吁地说道,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
原来,半个月前,郑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搞一个“古今药材质量联盟”,将现代先进的检测标准与古老的古法辨状论质巧妙结合起来。这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在中医圈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有人觉得郑辰这是在瞎折腾,纯粹是没事找事;但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暗暗为他竖起大拇指,认可他为提升药材质量所做的努力。
三个月后,“古今药材质量联盟”正式挂牌的这一天,天空不作美,暴雨如注。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落在地面上,溅起高高的水花。然而,恶劣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人们的热情,药材市场里依旧挤得水泄不通。王建国带着一群西装革履的投资商,站在前排,手中举着香槟,正准备为联盟挂牌剪彩,他们脸上洋溢着自信与期待,仿佛看到了巨大的商机;而在他们身后,站着一群老中医,他们大多拄着拐杖,脸上满是忧虑与不满,一边摇头一边低声嘟囔着:“胡闹!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和那些洋玩意儿掺和在一起呢?”
郑辰对这些议论充耳不闻,他神情严肃地指着墙上的展板,大声说道:“大家瞧见没?以后咱们的药材可得闯两关!第一关,得过现代检测这一关,凡是农残、重金属超标的,二话不说,首接淘汰;第二关,得按照古法来,就像黄芪,得看它的绵纹是否清晰,当归呢,就得闻它的油气足不足。只要有一项不合格,照样打回!”郑辰的声音坚定有力,在嘈杂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着这场药材质量变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