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门楣上的朱漆楹联,经历了岁月的侵蚀和风雨的洗礼,颜色己经褪去,原本鲜艳的朱红色变得斑驳陆离。然而,尽管历经沧桑,那两行文字却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宅曾经的故事和主人的品德。
"才觉己有不是,便决意改图",这一行字透露出一种谦逊和自省的精神。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时,能够毫不犹豫地决定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种品质让人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与之相对的是"明知人议其非,偏肆行无忌",这一行字则描绘出一种固执和放纵的态度。明明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行为有非议,却依然我行我素,毫不顾忌,这种人往往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这两句看似寻常的家训,实际上却勾勒出了人性分野的楚河汉界。一边是自省者永无止境的精神攀登,他们不断审视自己,发现问题并努力改正,通过自我提升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另一边则是堕落者愈陷愈深的灵魂沉沦,他们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甚至故意放纵,最终导致自己的人生走向失败。
君子的觉醒往往始于对自身瑕疵的警觉。春秋时期的蘧伯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五十岁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西十九年来所犯的错误,于是在烛光摇曳的书斋中,他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修正自己的行为,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曾子也是一位注重自我反省的人。他每天都会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他的这种自我审视,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修行。在鲁国的乡野之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自省。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个善于自我革新的人。当他面对魏征的谏言时,虽然有时会感到愤怒,但他最终还是能够忍怒容,接受魏征的意见,并改变自己的诏令。正是因为他有这种自我革新的勇气,才成就了"以人为镜"的千古佳话。
这种自我革新的勇气,正如《周易》中所说:"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当我们看到好的行为和品德时,要积极地去学习和效仿;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要勇敢地去改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灵魂深处构筑起不断生长的精神阶梯,让自己的人生不断向上攀升。
小人的沉沦则源于对道德约束的轻蔑。商纣王筑酒池肉林时,比干苦心劝谏却被剖心示众;隋炀帝南巡江都之际,面对"天下盗贼蜂起"的奏报仍执意建造龙舟。北宋蔡京府中"六贼"横行,明知民间"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的民谣,却变本加厉搜刮民脂。这些历史暗影印证着《礼记》的警示:"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对规训的抗拒终将化作自毁的绞索。
人性高下的分野,在对待非议的态度上尤为显著。子路闻过则喜,能立即解下佩剑向批评者行礼;王阳明谪居龙场时,将谗言化作"破心中贼"的磨刀石。反观南朝侯景之乱,当建康城飘满控诉其暴行的纸鸢,这位叛将却在宫殿中狂笑:"民意如风,岂能撼山?"这种对比恰如《道德经》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闻道,大笑之",笑声里往往藏着文明的倒退。
历史长河奔涌至今,那些镌刻在祠堂梁柱间的古老箴言,依然在丈量着每个灵魂的高度。君子的自省如同江河奔流,在曲折中滋养万物;小人的固执则似潭水凝滞,终将滋生病菌。当我们站在人性的十字路口,楹联上的墨迹仿佛化作指路星辰:每一次对过错的修正都是灵魂的破茧,每一声逆耳忠言都是攀登的绳梯。这或许就是文明传承最深的隐喻——真正的成长,永远始于对镜自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