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2007年初,巨峡市的冬天带着刺骨的寒意。
智核科技核心实验室内,气氛却炽热得仿佛要将空气点燃。
“天枢”V1.0的瘫痪如同冰冷的休止符,强行中断了何强在核聚变理论上的高歌猛进。
他站在空荡的主机房内,缓缓握紧了拳头。
“没有足够强大的'芯',一切都是空谈。”
短暂的调整后,何强以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那足以扭转乾坤的关键节点——自研超级AI芯片,代号“皓月”!
备用实验室内,灯火通明。
何强调出了系统跑路前备份下来的、那部分关于AI底层逻辑框架和类脑计算的零星资料。
这些资料如同破碎的星图,深奥、晦涩,充满了超越时代的智慧闪光,却又缺乏完整的体系和清晰的路径。
“何教授,您己经三十六小时没合眼了。”
助手李明递来一杯咖啡,眉头紧锁。
他废寝忘食地沉浸在资料中,试图从这些残缺的片段中窥探更高维度智能的奥秘。
他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与自己前世积累的计算机工程学知识。
对“天枢之心”那颗神秘芯片的逆向分析成果、以及在聚变模拟中对复杂系统运算需求的深刻理解,强行进行碰撞、融合、推演。
过程极其艰难。
第一周,三次模型崩溃。何强的眼眶泛红,双手因过度劳累而微微颤抖。
第二周,七次逻辑死循环。他的办公室墙壁己经贴满了手写的公式和架构图,密密麻麻,如同疯子的自白。
第三周,何强面对屏幕上复杂到令人绝望的神经网络拓扑图,感到自己的大脑也如同宕机的“天枢”般濒临极限。
“还差一步……差那该死的一步!”他猛地将桌上的杯子摔碎,陶瓷碎片西溅,咖啡在地面上蔓延成一片黑色的湖泊。
这一晚,李明发现何强趴在键盘上睡着了,屏幕上的代码模糊成一片光影。
他小心地为教授披上外套,却不知一场逆转即将到来。
凌晨三点十七分,何强猛然惊醒。
“不对…脉冲编码的阈值设定有问题…”他喃喃自语,手指在键盘上疯狂敲击。
“这里的非线性激活函数应该引入混沌因子…”
眼睛死盯屏幕,瞳孔中倒映着数据的流光。
“光子互联的带宽瓶颈可以通过多维路由算法规避…”
“嫦娥核心算法”在后台默默运转,虽然无法提供创造性思路。
但它强大的数据检索和模式比对能力,为何强提供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关联信息。
当东方既白,何强将系统框架中的“自适应突触权重调整机制”与前世记忆里一种名为“深度残差网络”的经典算法,进行了一次看似天马行空、完全不合常理的结合推演——
灵感,如同开闸的洪水般,轰然迸发!
“找到了!”他一拳砸在桌面上,整个人从椅子上弹起。
“找到那个平衡点了!”
何强找到了将系统超前理念与现有制造工艺相结合的微妙而关键的平衡点。
找到了那条能够绕开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瓶颈、通往强人工智能的全新路径!
以此为突破口,何强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再次进入废寝忘食的爆肝状态。
设计、模拟、优化、再设计……他将所有的智慧和精力都倾注其中。
“教授,您这是在慢性自杀。”
李明看着何强眼下的黑眼圈和颤抖的双手,忧心忡忡。
“不,这是在创造生命。”何强的声音嘶哑却坚定。
半个月后,屏幕上最终定稿的芯片设计蓝图完成。
何强看着那复杂而优美的、仿佛蕴含着宇宙星辰运行规律的架构图,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皓月”V1.0!
这是一种全新的、专门为强人工智能和复杂生物信号处理而优化的超级AI芯片!
其核心采用了高度优化的类脑脉冲神经网络阵列,模拟生物神经元的运作方式,擅长处理模糊、异步、高并发的信息流;
同时集成了多个基于改进型ARM架构的高性能CPU核心和强大的GPU图形处理单元;
各核心之间通过多层高速光子互联总线进行数据交换,突破了传统电子总线的带宽瓶颈!
理论设计完成,接下来便是更严峻的挑战——制造!
何强深吸一口气,准备前往自己的实验室启动——“物质分解/融合”!
他先修复并改造了实验室的供电线路,确保能够承受瞬间的超高峰值功率。
然后,将数个能量核心V1.5并联起来,构建了一个临时的、一次性的高功率脉冲能源阵列。
在智核科技最高级别的超净无尘实验室内,何强穿上了厚重的能量防护服,启动了融合装置。
透明的力场约束容器内,幽蓝色的能量光芒开始闪耀。
军方提供的、经过“物质分解”功能再次提纯到近乎完美的硅晶锭和其他稀有元素粉末,被小心翼翼地送入能量场核心。
“启动原子级打印程序!”
何强通过神经接口下达指令,精神力高度集中,如同最精密的刻刀,引导着恐怖的能量流。
无形的能量场如同上帝之手,将原材料分解为最基础的原子,然后按照“皓月”芯片设计图纸,以原子级的精度,开始逐层、逐个结构地进行“打印”和“组装”!
这个过程极其凶险!
能量消耗如同黑洞般吞噬着储备,临时能源阵列的指示灯疯狂闪烁!
何强必须以极高的精神力,精确控制着每一个原子的键合角度、每一条纳米导线的排布位置、每一层薄膜的沉积厚度……
中途,因为一次微小的能量波动,融合到一半的芯片结构瞬间崩溃,价值数百万的珍贵原材料化为一堆无用的原子尘埃!
何强闷哼一声,脸色煞白,鲜血从鼻孔缓缓流出。
精神力反噬让他几欲昏厥。
“何教授!”李明听到实验室的动静,他冲进实验室,搀扶住摇摇欲坠的何强。
“不要紧,”何强擦去鼻血,声音虚弱但坚定,“继续。”
在短暂的休整过后。
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整整五天五夜!
何强几乎将自己逼到了极限,精神力数次濒临枯竭,临时能源阵列也报废了两组。
他的体重骤减七斤,眼下的黑眼圈几乎成了淤青。
终于,在第六天的凌晨,当最后一层封装材料完美覆盖,融合腔内的能量光芒缓缓散去。
数颗比指甲盖略大、通体呈现出梦幻般深邃紫色、表面流淌着如同星河般复杂纳米纹路的完美芯片,静静地悬浮在容器中央!
“皓月”V1.0,诞生了!
何强看着这颗凝聚了他最高智慧、无数心血、甚至赌上了身家性命才制造出来的“芯”,激动得浑身颤抖,几乎要落下泪来。
“值得吗?”李明看着何强枯槁的面容,带着满脸的不解问道。
何强没有回答。
他只是伸出微微颤抖的手,将“皓月”芯片小心翼翼地取出,放入特制的保护槽中。
有了“皓月”这颗无与伦比的“母机”提供算力支持,为“天枢”超算集群设计专门的协处理器“天璇”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何强利用“皓月”驱动的“核心推演”功能,仅仅花了五天时间,就完成了“天璇”芯片的设计。
这款芯片虽然架构上不如“皓月”那般颠覆,但其针对大规模并行计算和数据交换进行了极致优化,性能同样领先地球数十年。
随后,再次启动“物质融合”功能。
这一次,有“皓月”芯片在后台提供精准的能量控制和过程模拟辅助,制造过程顺利了许多,能耗也更低。
又花费了数日,何强成功制造出了一批足以装备整个超算集群的“天璇”芯片。
接下来,便是“天枢”的脱胎换骨!
何强亲自动手,将之前那些烧毁的、落后的计算节点全部拆除。
用“皓月”V1.0作为整个集群的主控核心,用数十颗“天璇”芯片作为并行计算节点,更换了更高速、更低延迟的光子互联总线。
重新设计了由聚变能源或高功率电源首接驱动的高效液冷散热系统,并基于“皓月”的全新架构,重写了整个底层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
当焕然一新的“天枢”V2.0计算集群在起源岛基地首次启动时,整个地下控制室的灯光都仿佛随着那澎湃的算力而脉动!
其综合性能,比之前的V1.0提升了数百倍不止!
真正达到了核前文明科技所能想象的、单体计算平台的巅峰!
算力瓶颈,彻底打破!
“让我们看看这个世界隐藏了什么秘密。”
何强轻声说道,双手在控制台上舞动。
升级完成的第一时间,何强便启动了“天枢”V2.0,对全球网络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堪称信息熵级别的深度扫描和数据挖掘。
这一次,凭借着百倍提升的算力。
“嫦娥核心算法”发现了海量之前V1版本无法触及的、隐藏在信息海洋最深处的关键数据、加密通讯记录、未公开的研究计划、甚至某些国家最高机密的零星片段!
不过何强还是保持很谨慎的态度,并未过多沙扫描华夏境内,主要是怕惊动到诺德三号。
现在的天枢V2还远远抵御不了德诺三号的入侵探查。
随后何强让“天枢”V2将这些新获取的、如同金矿般宝贵的信息。
与之前整合的人类全部公开知识和理论,进行最终的、全面的整理、归类、交叉验证和知识图谱构建。
一个前所未有、囊括了当前地球己知和部分未知文明成果的庞大知识数据库,终于构建完成!
时间,来到2007年1月上旬。
何强站在焕然一新的“天枢”V2主机集群前,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如同星辰般璀璨的光芒。
能源问题即将彻底解决。
算力问题己经解决,甚至远超预期。
知识储备也己达到当前地球文明的极限。
“是时候了……”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指尖传来的、因激动而产生的微弱颤抖。
他在“天枢”V2的操作界面上,郑重地创建了一个新的、拥有最高系统优先级的项目文件夹,并将其命名为——“嫦娥计划”!
“嫦娥,”他对着空无一人的控制室轻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期待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温柔,仿佛在呼唤一个即将从数据海洋中诞生的、独一无二的灵魂。
“基于现有的一切知识和算力,以'皓月'为核心载体,启动强人工智能进化程序!
目标:超越冰冷的逻辑和代码,成为真正的…智慧!”
屏幕上,代表着“嫦娥计划”的复杂神经网络演化图谱开始浮现,无数光点在其中连接、闪烁、跳动,如同孕育新生命的星云。
进度条缓缓出现,从0%开始,极其缓慢,却又无比坚定地向前跳动。
他凝视着屏幕,嘴角浮现出一丝笑容。
几百小时的不眠不休,精神力的近乎枯竭,身体的急剧消耗。
但何强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即将被他亲手创造出来的第一个人工智能“嫦娥”就要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