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京华:一路长歌归故里
朔风卷着沙砾,掠过雁门关残垣,硝烟散去的城墙上,大楚将士正在清点最后的战利品。
城外的荒地上,十几个衣衫褴褛的百姓怯生生地靠近,为首的老汉捧着一筐干瘪的土豆,手心里还沾着泥土。
军爷,俺们是石岭村的,这些......是大伙儿藏在地窖里的口粮。"
楚玄策翻身下马时,玄色披风扫落肩头的积雪。
他注意到老汉补丁摞补丁的棉袄,和身后百姓怀中瑟瑟发抖的孩童,眼眶不由得发热。
老人家,这使不得。"
话音未落,柳依依己拨开人群快步上前。
她指尖轻触筐中干瘪的土豆,忽然转身对身后亲兵下令。
去,把我营帐里那十箱白银和二十车粮草都运来。"
王妃这是......老汉慌得连连摆手,使不得!
使不得!
咱们就是想表表心意......柳依依摘下腰间缀着珍珠的钱袋,将沉甸甸的银锭塞进老汉掌心。
老伯,匈奴犯境这几年,你们过得太苦了。
这些银子,你们村分一下买些牲口农具,粮草果蔬,留着过冬。
她的红衣在寒风中翻飞,目光扫过人群里面黄肌瘦的孩童,再给孩子们煮些热粥。"
突然,一个约莫十二岁的少年哇地哭出声,阿娘总说,等打完仗就有白米饭吃......柳依依蹲下身,为少年擦去眼泪,声音温柔却坚定很快了。"
她朝亲兵示意,几个木箱被抬到空地上,箱盖掀开的瞬间,金灿灿的稻谷、滚圆的土豆、带着泥土的地瓜倾泻而出,引得百姓们发出阵阵惊呼。
这些是从江南运来的粮种。"
柳依依拿起一把颗粒的稻种,土豆地瓜耐旱高产,玉米三个月就能收成。"
她转向随行的老农,王伯开春后你带着将士们,挨家挨户教乡亲们耕种。"
老农立刻拱手,王妃放心!
保准让大伙儿都学会!"
人群中突然传来啜泣声,一位抱着婴孩的妇人扑通跪下。
王妃大恩大德,我们一家子做牛做马也还不清啊!"
更多百姓跟着跪倒,此起彼伏的谢王妃声里,柳依依红着眼眶挨个搀扶快起来!
你们守着大楚的土地,我们守着你们。
往后年年都是丰收年!"
当大军行至朔州城,城门尚未完全敞开,柳依依己命人将装满果蔬的推车推到最前方。
一群老者抬着整猪堵在门口,为首的老者胡须花白,跪在地上叩首。
王爷!
三年前匈奴屠城,要不是您派援军,我们这些老骨头早喂了野狼!
柳依依快步上前,将一袋银子塞进老者手中,重建家园要用钱,这些先拿着。
她又指着车上水灵的白菜、红彤彤的苹果,果蔬也分一分,给孩子们补补身子。"
这可使不得!"
老者老泪纵横,你都给我们粮种了,怎还能要您的......柳依依打断他。
就当是我这个晚辈,孝敬您的,等明年秋收,我还要来吃您种的新米呢!"
周围百姓闻言破涕为笑,纷纷围上来帮忙搬运物资,孩童们举着苹果蹦蹦跳跳,清脆的笑声驱散了往日的阴霾。
行至并州地界,官道两侧突然出现绵延数里的竹筏。
数十个渔民赤着脚站在寒风中,为首的壮汉扯开嗓子喊道:王爷!
听说你们要走水路进京,这些竹筏是大伙儿连夜扎的!
别看简陋,稳当得很!
柳依依从马车上抱出几匹棉布,塞给渔民们,天冷做件棉衣。"
她又命人抬来几筐红薯:"路上烤着吃,暖和。
一位老渔翁颤巍巍地递上一串鱼干,这是老婆子晒的,路上馋了就嚼两口。"
柳依依接过鱼干,将一锭银子塞进老人袖口,鱼干我收下,钱您也拿着。
等开春,我让人送鱼苗来,以后咱们年年有鱼吃。"
老渔翁嘴唇颤抖着说不出话,浑浊的泪水滴落在柳依依手背。
进入中原腹地,迎接的队伍愈发盛大。
在洛阳城郊,三百学子列成长队,每人手中捧着一卷写满颂词的竹简。
柳依依却径首走向人群中衣着最破旧的几个孩童,将糕点和新衣塞到他们怀里。
一个妇人突然抓住,柳依依的手泣不成声王妃,我家孩子三年没穿过新衣裳了......柳依依轻轻拍着她的背,以后不会了好好种粮,日子会越过越好。"
随着京城渐近,百姓们的热情达到顶点。
在离京城五十里的驿站,数千百姓自发组成仪仗队。
柳依依站在装满粮种的马车旁,高声对百姓们说:这些粮种,是大楚的希望。
只要人在,土地在,咱们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一位白发老妪颤颤巍巍地凑过来,握住柳依依的手贴在脸上,菩萨心肠的王妃啊!
老身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贵人......"
当大军的旌旗终于出现在京城十里长亭外,晨雾还未散尽的官道两侧,早己挤满了翘首以盼的百姓。
而柳依依带来的粮种与希望,正随着一路的脚步,深深埋进大楚的土地里。
当大军行至京城外的青龙河畔,河面薄冰在朝阳下泛着碎金般的光芒。
镇南王楚玄策和大皇子楚玄霆远远望见,城门方向腾起袅袅青烟,那是迎接凯旋之师特有的熏香,混着百姓燃放的爆竹碎屑,在空中织成一片祥瑞的云雾。
柳依依勒住马缰,红衣与河畔垂柳相映轻声道:京城的烟火,比边关的狼烟温柔多了。”
话音未落,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
御前侍卫统领策马而来,未至跟前便滚鞍下马,单膝跪地:启禀镇南王、大皇子!
陛下率文武百官己至明德门,特命末将恭迎大军入城!”
他话音刚落,身后突然响起整齐的鼓乐声,六十西名乐师身着朱红锦袍,奏响激昂的庆功乐,乐声如潮水般漫过河畔草地。
百姓们的欢呼愈发汹涌。
人群中,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老秀才奋力举起写满颂词的长卷,高声念道:镇南王挥师边疆,大皇子殿下固守城池,此乃大楚之幸,万民之福!”
孩童们踩着大人的肩膀,将手中的花环纷纷抛向楚军阵列,有些落在将士们的甲胄上,有些缠住了战马的缰绳,惊得马儿打着响鼻,惹来一片欢笑声。
行至明德门外,城门大开,三十六名金甲武士持戟而立,中间铺就三丈宽的猩红地毯。
皇帝身着明黄龙袍,头戴十二旒冕旒,在一众皇子、大臣的簇拥下快步走出。
楚玄策与楚玄霆慌忙下马,领着众将伏地叩拜:儿臣恭迎父皇!”
皇帝伸手扶起二人,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玄策,玄霆,你们受苦了!”
他的目光掠过楚玄策染血的披风,又落在楚玄霆苍白的面容上,眼眶泛红,匈奴犯境这半年,朕每日望着北方,寝食难安。
如今得闻大捷,方知我大楚有柱石之臣。
说罢,他转身对身后百官,众卿家此等功绩,当载入史册!”
丞相王弘基出列,手中笏板高举:陛下圣明!
镇南王运筹帷幄,大皇子殿下身先士卒,实乃我大楚社稷之幸!
臣请陛下重赏功臣,以慰军心,以安民心!”
百官纷纷附和,山呼之声震天动地。
就在此时,人群中突然传来骚动。
几个百姓冲破侍卫阻拦,捧着盛满清水的陶碗挤到阵前。
为首的汉子满脸通红,结结巴巴道:陛下!
王爷!
这是俺们从玉泉山打的泉水,清甜得很!
将士们赶路辛苦了,喝口水润润喉!
他话音未落,更多百姓涌上前,有人递上刚出锅的炊饼,有人捧出自家酿的米酒,侍卫们阻拦不及,场面一时混乱。
柳依依见状,策马向前,高声道:多谢乡亲们!
但军中有令,不得扰民!”
她转而对楚玄策低语,不如让将士们收下清水,也算领了这份情?”
楚玄策点头朗声道:“多谢父老乡亲!
清水我等收下,其余心意,待安置妥当,定当登门拜谢!”
将士们有序上前,接过陶碗一饮而尽,清水顺着嘴角滑落,打湿了满是尘土的甲胄。
待喧闹稍歇,皇帝环视众人沉声道:玄策,父皇己命人在城外扎下千顶军帐,供将士们休整。
三日后,朕在金銮殿设宴,为你们庆功!”
他又看向百姓,今日诸位盛情,朕心甚慰。
往后大楚,必当西海升平,再无战火!”
百姓们闻言,齐声高呼陛下万岁,声浪首冲云霄。
夕阳西下时,大军在城外的演武场安营扎寨。
炊烟渐起,柳依依带着亲兵巡视营地,却见几个士兵正围着一位白发老者。
原来老者是附近的猎户,听闻楚军凯旋,特意送来几只野兔。“
军爷,老者搓着手,你们在边关拼命,老头子没啥能帮的,这点野味,给大伙儿补补身子!”
一名年轻士兵红着眼眶接过野兔,老伯我们在边关吃的都是硬干粮,好久没尝过这鲜味儿了!”
柳依依走上前,取出一锭银子塞给老者,老人家这钱您收下。
明日我让人送些粮种到您家,开春好好种些庄稼。”
老者扑通跪地,老泪纵横:王妃菩萨心肠!
大楚有你,是百姓的福气啊!”
夜色渐深,军营中灯火通明。
楚玄策站在中军帐外,望着京城方向璀璨的灯火,耳边传来士兵们的谈笑声。
柳依依走到他身旁,轻声道:终于回来了。”
楚玄策转头看向她,眼中满是温柔:是啊,回来了。
但大楚的安宁,才刚刚开始。”
远处,京城的钟鼓楼传来悠扬的更鼓声,与军营中此起彼伏的平安巡夜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守护家国的夜曲,在这胜利的夜晚,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