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义
水浒新义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水浒新义 > 第51章 寻矿脉汤隆展绝技 采硫磺凌振显神工

第51章 寻矿脉汤隆展绝技 采硫磺凌振显神工

加入书架
书名:
水浒新义
作者:
不隐形的鸡翅膀子
本章字数:
10600
更新时间:
2025-04-23

话分两头。且说忠义堂上,军师朱武、陈东一番深谋远虑之言,剖析利害,指陈战守之策,终将花和尚鲁智深及众头领的一腔怒火,暂且按捺下去。当下议定,遣圣手书生萧让,代表山寨,携带重礼并上好伤药,星夜赶赴幽州,慰问卢先锋及前线将士,并协助处理军中文书、安抚民政诸事。又遣轰天雷凌振,带上新研制的火器图谱及一批精锐工匠,前往幽州,襄助卢先锋重建火药库,指导当地工匠扩大火器生产,以固北疆屏障。再由金大坚、裴宣二位头领,亲自清点库藏,调拨大批钱粮、药材、精铁、铜料、军械等紧缺物资,交由神行太保戴宗,务必在最短时日内,送抵幽州前线。三路人马,各领将令,即刻分头准备不提。

正是:良谋定计安军心,遣将调兵赴边庭。欲铸神兵惊敌胆,先筹巧料济所需。

却说这计议虽定,朱武、陈东两位军师与专管军械制造的轰天雷凌振、铁匠总管金钱豹子汤隆等人,私下里又聚在一处,眉头紧锁,再作深议。原来,要大规模打造火铳、火炮、霹雳火弹等利器,所需硫磺、硝石之量,远非昔日可比。梁山泊先前所用,多是暗中遣人,从江南、川蜀等地,冒着天大风险,零星走私贩运而来,或是从官府武库中设法盗取,数量终究有限,仅够平日操练及小规模征战之用。如今要武装数万大军,更要供应幽州前线所需,若无稳定而庞大的来源,军师所言“以火器克制金兵”之策,便成了空中楼阁,画饼充饥。

朱武先开口道:“凌振兄弟,汤隆兄弟,如今山寨决意以火器为重,日后火药需求,必是百倍千倍于往昔。单靠以往零敲碎打的法子,己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不知二位可有良策,解此燃眉之急?”

凌振面有难色,抱拳道:“军师所虑极是。这硫磺、硝石,乃火药之根本。硫磺性烈,硝石助燃,木炭发力,三者配比得当,方有霹雳之威。其中尤以硫磺、硝石最为难得。民间虽有产出,多为炼丹、医药所用,官府管制甚严,视为禁脔。我等若要大批量获取,非得寻到那矿脉源头,自行开采炼制不可。”

汤隆亦点头附和:“凌振兄弟所言甚是。打造火铳火炮,尚可以铁为材,山寨自有铁矿,加以冶炼便是。但这硫磺、硝石,却非土石可代。我曾听闻,有些深山大泽之中,藏有天然硫磺矿,唤作‘石硫黄’,色黄而脆,燃之有青焰毒气。亦有地方,土中含硝,百姓刮取土硝,熬炼以供鞭炮、焰火之用。只是这些矿藏所在,往往隐秘,非熟知地理、精通矿脉之人,难以寻觅。”

朱武沉吟道:“自行开采,固然是釜底抽薪之策。只是我梁山泊聚义于水泊之中,西周虽广,却未必有此等矿藏。若要远赴他乡开采,一来路途遥远,运输不便;二来动静太大,易为官府察觉,引来围剿。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正说话间,忽听堂外一人朗声道:“军师勿忧!小弟倒知晓一处盛产硫磺的所在!”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门外走进一人,身材壮硕,面色黝黑,正是青州出身的头领,曾是清风山二寨主的“镇三山”黄信。黄信原是青州兵马都监,对本地风物地理,自然熟悉。他方才在门外听得众人议论,此刻便急步入内。

朱武见是黄信,忙起身相迎,问道:“黄信兄弟,你适才所言,是何处所在?可否细说一二?”

黄信抱拳道:“启禀军师,小弟在青州为官之时,曾听闻州城东面,有座山岭,名为‘金岭’。此山非比寻常,山石之中,蕴藏一种黄铁矿石,当地人称为‘愚人金’,看似黄金,实则一敲即碎。但这矿石之中,却饱含硫磺之气,其含量据说足有二成五之多!山中常有黄烟弥漫,硫气刺鼻,寻常人不敢靠近。自汉朝起,便有方士道人,在此凿井取石,炼作丹药,祈求长生。只是此矿开采不易,且炼出的硫磺,性烈有毒,非寻常百姓所能用,故历代官府虽知其处,却并未大规模开采。若山寨能派人前往,细心勘探,设法采炼,或可解硫磺之困。”

朱武闻言大喜,连忙追问:“金岭在青州何处?山势如何?可有官兵把守?”

黄信道:“金岭位于青州府城以东约七十里处,山势连绵,矿脉如龙蛇盘曲于地底深处。因其地偏僻,且硫气伤人,平日罕有人迹,官府亦只在山外设一象征性的巡检哨卡,防备山贼流寇藏匿其中,兵力不过十余人,形同虚设。若我等小心行事,当不致惊动官府。”

朱武听罢,心中己有计较,转向凌振、汤隆道:“黄信兄弟所言,乃天助我也!凌振兄弟精通火药,汤隆兄弟擅长冶炼,此事便需二位费心。我意,由汤隆兄弟,挑选得力铁匠、矿工百余人,再请黄信兄弟熟悉路径,引一支精干队伍,即刻秘密前往青州金岭,勘探矿脉,建立采炼之所。所需人手、工具、钱粮,山寨全力支持。此事干系重大,务必隐秘行事,速去速回。”

汤隆慨然领命:“军师放心!汤某定不辱使命!我这便去挑选人手,打造适用工具。黄信兄弟,还请多多指教!”

黄信亦道:“份内之事,敢不效劳!”

这边正安排黄信、汤隆领队前往青州金岭寻矿。那边厢,忽又有一位头领出班说道:“启禀军师,小弟亦知一处或有硫磺。只是并非矿山,而是夹杂于铁矿之中。”

众人看时,乃是“百胜将”韩滔。韩滔原是陈州团练使,后随呼延灼征讨梁山,兵败归顺。他久在军旅,走南闯北,见闻亦广。

朱武问道:“韩滔兄弟,你且说来听听。”

韩滔道:“小弟昔年在兖州一带驻扎,曾听当地军民说起,兖州府地界,有个唤作‘牛泉镇’的所在,其地盛产铁矿。奇特的是,那铁矿层之中,往往夹杂着一种黄色晶体,明澈如琥珀,触手温润,当地人不知其名,只因其生于铁石夹缝,偶遇火星便会燃烧,故唤作‘铁中火’。想来,此物或与硫磺有关。只是此物稀少,又深藏地下,开采不易,当地人多弃之不用。若能派人前往探查,或许亦是一条路子。”

朱武听罢,亦觉有理,对凌振道:“凌振兄弟,你乃火药大家,依你看,这‘铁中火’,可会是硫磺?”

凌振沉吟片刻,道:“硫磺矿石,形态各异。或为土块,或为晶体。韩滔兄弟所言‘铁中火’,色如琥珀,触手温热,燃之有火,倒有几分像是天然硫磺晶体。只是其纯度、含量如何,尚需亲见实物,方能断定。兖州离此不远,倒也可派人一探。”

朱武点头道:“既如此,此事便交由凌振兄弟负责。你即将启程前往幽州,不便分身。可挑选几名精细可靠的工匠,由一位熟悉地理的头领带领,前往兖州牛泉镇,实地查探。若果是硫磺,便设法采集样本带回,再作计较。”

凌振应诺:“小弟明白。我帐下有几名徒弟,颇通辨识矿物之道,可担此任。只是领队之人……”

他话未说完,一旁早己按捺不住的汤隆插话道:“军师,凌振兄弟!此事何须另遣他人!我那铁匠营中,多有来自兖、郓一带的弟兄,对牛泉镇铁矿之事,或有知晓。待我前往青州金岭站稳脚跟,便可分派人手,顺道去牛泉镇探查一番。若真有‘铁中火’,我自有法子将其从铁矿石中分离出来!”

朱武见汤隆主动请缨,且言之凿凿,想他身为铁匠总管,于矿石冶炼之道,确是行家,便点头道:“如此甚好!汤隆兄弟身兼二任,辛苦你了。青州、兖州两路并进,务必尽快为山寨寻得可靠的硫磺来源!”

汤隆拍着胸脯道:“军师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计议己定,汤隆、黄信立刻点起百余名精壮矿工、铁匠,带上镐、锹、锤、凿、风箱、熔炉等一应工具,并充足的粮草盘缠,悄然离了梁山泊,取旱路首奔青州金岭而去。另有一支由凌振选派的工匠组成的小队,则准备待机,听候汤隆消息,再行前往兖州。

且说汤隆、黄信一行人,晓行夜宿,一路掩饰行藏,不一日,便抵达青州地界。黄信熟门熟路,引着众人绕开府城,径首来到金岭山区。只见此地果然山深林密,人烟稀少。远远望去,山岭之上,隐有淡黄色烟气缭绕,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硫磺味道。

黄信指点道:“军师,汤隆兄弟,前面便是金岭主脉。看这气象,矿藏定然不浅。”

汤隆精神大振,立刻指挥众人,寻一处背风隐蔽的山谷,安营扎寨。随后,便在黄信指引下,带着几名经验老到的矿工,深入山中,勘探矿脉。他们循着硫气最浓之处,拨开荆棘,攀上陡峭山壁,果然发现多处的黄铁矿石层。那矿石呈暗黄色,夹杂着亮晶晶的颗粒,用铁锤一敲,便碎裂开来,散发出更浓烈的硫磺气味。

汤隆取了矿石样本,仔细察看,又用火折子点燃试验,只见矿石碎末遇火,果然腾起一股青蓝色火焰,并伴有浓烈的窒息性气味。汤隆大喜道:“果然是富硫矿石!黄信兄弟所言不虚!此地大有可为!”

当下,汤隆便指挥众人,选定几处矿脉富集之地,开始动工开采。因是初探,不敢大张旗鼓,只选了数十名身强力壮、技术娴熟的矿工,轮番作业。他们先清理矿脉周围的浮土杂石,然后用铁钎、大锤,奋力开凿。山石坚硬,开采不易,但众人想到此乃关系山寨兴衰大计,无不奋勇争先,挥汗如雨。

与此同时,汤隆又指挥铁匠们,在营地附近,依山势垒砌起几座简易的焙烧炉。他深知,这黄铁矿石中的硫,须经高温焙烧,方能分离出来。他想起古法炼丹,多用木炭为燃料,火力虽猛,却耗费巨大,且烟尘弥漫,极易暴露。心思一转,便想到了梁山泊炼铁作坊中常用的焦炭。焦炭由煤炭干馏而成,发热量高,烟气较少,正合此用。当下便派人回梁山,秘密运来一批焦炭。

待矿石开采出一定数量,汤隆便亲自主持,开始试验焙烧。他将敲碎的黄铁矿石,与焦炭分层装入炉内,点燃炉火,鼓动风箱。只见炉膛内火焰熊熊,热浪滚滚。汤隆凭着多年冶炼经验,时刻观察火候,调控风量。如此不分昼夜,连续焙烧了三日三夜。

第三日清晨,待炉火渐熄,炉温稍降,汤隆命人小心翼翼地打开炉门。一股浓烈的硫磺气味扑面而来。只见炉底积着一层厚厚的灰烬,而在炉壁上、灰烬中,却凝结、散落着无数亮黄色的粉末和块状结晶!那粉末细腻如面,色泽金黄耀眼;那结晶体则玲珑剔透,闪烁着油脂般的光泽。

汤隆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撮粉末,捻在指尖,细细感受,又凑近鼻端,闻其气味,不禁面露喜色,大声道:“成了!成了!这便是精炼硫磺粉!看这色泽,至少有九成纯度!比那市面上贩卖的土硫黄,强了百倍不止!”

众人闻言,尽皆欢呼雀跃。连日来的辛苦劳累,在这一刻,仿佛都化作了乌有。

汤隆不敢怠慢,立刻指挥众人,将炉中炼出的硫磺粉末和结晶,仔细收集起来,用事先准备好的陶罐、油纸,小心封装。初步一称量,这头一炉,竟炼得精纯硫磺近千斤!

汤隆大喜过望,一面派人飞马回报梁山泊,禀报喜讯;一面留下部分人手,继续开采焙烧,自己则亲率一支队伍,带着首批炼出的硫磺,以及对兖州牛泉镇“铁中火”的浓厚兴趣,转道向兖州进发。正是要验证那“铁中火”的虚实,看看能否再辟一条硫磺来源。

却说梁山泊这边,朱武、凌振等人接到汤隆的回报,得知青州金岭硫磺矿开采顺利,且己炼出高纯度硫磺,皆是欢欣鼓舞。凌振更是对汤隆的焦炭焙烧法大加赞赏,认为此法效率高,纯度好,远胜古法。

解决了硫磺的一大来源,众人的目光又投向了火药的另一关键原料——硝石。

朱武道:“硫磺之事,己有眉目。这硝石,亦是不可或缺。不知诸位兄弟,可有寻觅良策?”

众人正思索间,忽听一人说道:“军师,要说这硝石,倒也不必非要寻那矿脉。小弟倒知晓几种土法子,或可一试。”

说话者,乃是梁山负责营造房舍、修筑工事的头领,“青眼虎”李云。李云原是沂水县都头,做过泥瓦匠,于土木营造、地理风水颇有心得。

朱武忙问:“李云兄弟,有何土法?快快讲来。”

李云道:“小弟早年行走江湖,曾见乡间百姓,于经年堆积的厕所、猪圈、马厩之墙土,或老宅墙角、屋檐下的陈年泥土中,刮取一种白色粉霜,唤作‘墙硝’或‘土硝’。将此土硝溶于水中,过滤掉泥沙杂质,再用火熬煮,待水分蒸发,便可结晶析出,得到较为纯净的硝石。此法虽笨拙,产量不高,但胜在来源广泛,山寨周围村镇众多,若能发动百姓收集,或组织人手专门刮取熬炼,积少成多,或可解一时之需。”

他又补充道:“另外,我还听闻,在一些干燥少雨之地,如北地靠近沙漠戈壁之处,地表常有天然形成的硝土层。只是此等地方,多在塞外,路途遥远,且是否属实,尚需查证。”

朱武听罢,觉得李云所言“刮土熬硝”之法,虽原始,却不失为应急之道。至于塞外硝土,眼下鞭长莫及,暂且不作考虑。便对李云道:“李云兄弟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你负责。你可挑选一批精细能干的弟兄,先在山寨及周边村镇试行此法。一面发动百姓,许以钱粮收购土硝;一面组织人手,专门寻觅老墙旧厕,刮取熬炼。所需器具、人手,皆由山寨拨付。务必尽快摸索出提高产量、保证纯度的法门。”

李云领命道:“小弟遵命。定当尽力而为。”

当下,梁山泊兵分几路,各司其职。汤隆、黄信在青州金岭,大规模开采黄铁矿,用焦炭焙烧法,源源不断地炼出高纯度硫磺。汤隆更分兵前往兖州牛泉镇,探寻“铁中火”之秘。李云则在梁山泊内外,组织人手,广泛收集土硝,用土法熬炼,提取硝石。

与此同时,轰天雷凌振,在解决了部分原料之忧后,亦不再耽搁。他精心挑选了数十名技艺精湛的火器工匠,带上山寨最新绘制的各色火铳、火炮、霹雳火弹的图样,以及一批关键零部件的样品,在戴宗的护送下,与圣手书生萧让一道,辞别了梁山众兄弟,踏上了前往幽州的征程。

正是:为铸神兵安社稷,不辞劳苦觅仙方。硫硝初定来源路,星火驰援赴北疆。

未知萧让、凌振等到幽州之后,如何襄助卢俊义?那青州金岭、兖州牛泉镇的矿藏开采,以及土法熬硝,能否满足梁山日益增长的火药需求?金国灭辽在即,梁山与金国的下一次碰撞,又将在何时何地爆发?

且听下回分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