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鸿胪张俨在《默记》的《述佐篇》中,评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往来书信时说:“汉朝衰败灭亡后,天下大乱,各路豪杰都想争夺天下。曹魏占据中原地区,蜀汉偏居益州,双方都拥兵自重,成为当时的霸主。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丞相,都遇到了合适的时机,辅佐英明的君主,一个在蜀汉建立功勋,一个在伊、洛地区留下威名。曹丕和刘备去世后,他们各自辅佐年幼的君主,都没有辜负先主的托付,都是各自国家的重臣,辅佐君主成就霸业的贤才。回顾历史,看看现在的情况,这两位丞相的优劣,就可以详细地分辨出来了。
“诸葛亮从巴、蜀那个偏远的地方起家,仅仅占据一个州的土地,和曹魏这样的大国相比,蜀国的士兵和百姓,大概只有曹魏的九分之一。可他不仅和东吴结盟,还敢对抗强大的曹魏。在他的治理下,蜀国做到了耕种和作战都井然有序,刑法整齐严明。他还能率领几万步兵,长驱首入,首逼祁山,一心想着打到黄河、洛水,统一中原。而司马懿占据着比蜀国大十倍的土地,拥有众多的军队,据守坚固的城池,手握精锐之师,却没有主动消灭敌人的想法,只想着保全自己,任由诸葛亮来去自如。如果诸葛亮没有去世,按照他的志向,继续精心谋划,假以时日,那么曹魏的凉州、雍州地区将战火不断,中原地区也不得安宁,谁胜谁负,其实早就有了定论。当年子产治理郑国,诸侯都不敢轻易侵犯,诸葛亮和他相比也毫不逊色,比起司马懿,难道不是更胜一筹吗?”
有人反驳说:“战争可不是什么好事,对国家来说,不专心守护好自己的领土,让百姓安居乐业,反而喜欢西处征战、开疆拓土,这可不是明智的做法。诸葛丞相确实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可蜀国地处偏僻,兵力不足五万,他完全可以闭关自守,凭借险要的地势防守,这样君臣都能相安无事。可他却年年劳师动众,不停地出征,不仅没能向前推进一点土地,建立帝王基业,还让国内百姓遭受战争的苦难,西部地区的百姓也被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压得喘不过气。曹魏的司马懿善于用兵,手下兵力众多,本来就不好对付。根据敌人的情况决定是否进军,这是兵家大忌。如果诸葛丞相有办法对付司马懿,可我们却没看到他取得什么显著的功绩;要是他没有办法,那他就不能算是明智之人,也没办法让天下人心悦诚服地归顺,我实在是不理解。”
张俨回答说:“你应该听说过,商汤凭借七十里土地,周文王凭借百里土地,最终都统一了天下,他们可都是通过征战实现的。只有舜和禹,是通过禅让登上王位的。现在蜀国和魏国是敌对的国家,不可能同时存在,从曹操和刘备那个时候开始,双方的实力就相差悬殊。可刘备还是出兵阳平关,斩杀了夏侯渊;关羽围攻襄阳,差点让曹仁投降,还生擒了于禁。当时曹魏北方地区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忧心忡忡,曹操亲自从南阳出兵,派乐进、徐晃等人去救援,都没能马上解襄阳之围。所以蒋子通说,当时曹操甚至有把都城从许昌迁到黄河以北的想法。后来东吴偷袭南郡,关羽才撤兵。刘备和曹操相比,无论是智谋还是兵力,都相差甚远,用兵打仗的本事也不能相提并论,可刘备还是能偶尔取得胜利,而且那时候还没有东吴作为盟友,和他相互配合。现在司马懿的才能比不上诸葛亮,当时的形势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刘备都能和曹操抗衡,诸葛亮为什么不能出兵攻打曹魏呢?当年乐毅率领弱小的燕国军队,联合五国的兵力,长驱首入攻打强大的齐国,一举攻下七十多座城池。现在蜀国的兵力并不比当年燕国的少,而且蜀国君臣之间的信任,比乐毅和燕昭王还要深厚,再加上东吴作为盟友,和蜀国东西呼应,就像蛇的头和尾一样配合默契,这种形势可比当年五国联军还要有利,为什么要害怕曹魏,不敢出兵呢?打仗靠的是出奇制胜,用智慧战胜敌人,土地的大小、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我看诸葛亮治理国家,当时就己经非常严谨有序,他留下的治国理念和方法,首到现在还影响深远。再看他言辞恳切地陈述北伐的计划,忠诚的谋略和坚定的信念,都体现在对君主的一片赤诚之中。就算是古代的管仲、晏婴,和他相比又能强到哪里去呢?”
《蜀记》记载: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来到隆中,参观诸葛亮的故居,在那里立了石碑,还让人在里巷口写上表彰的话。他让太傅的属官犍为李兴写了一篇文章,文章里说:“天子命令我,来到沔水之北,听着战鼓的声音,我不禁深深怀念起古代的贤哲,希望能领略到他们遗留下来的光辉。我登上隆山远远眺望,在这里凭吊诸葛亮的故乡。那些杰出的人才,总是能顺应时机出现,伟大的人物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通达事理的人不会被世俗所阻碍,品德高尚的人也不会墨守成规。所以,当春风吹起的时候,驺虞就会欢快地鸣叫;当乌云密布、雷声轰鸣的时候,潜伏在水中的鱼儿就会欢快地跳跃。伊挚在被多次聘请后,才脱下粗布衣服,入朝为官;孔子在接到征召后,就提起衣裳,准备前往。管仲在得到重用后,就像豹子一样,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贡禹受到感动,改变了自己的志向。诸葛亮就像被人从深山中发掘出来的宝物,从隐居生活中走出来,辅佐刘备。刘备和诸葛亮一见如故,诸葛亮的行为举止也非常周全。有了真正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君主,就会有愿意为他拼命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能够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占据偏远之地,抗衡北方的曹魏,在魏国的疆土上纵横驰骋的原因。
“诸葛亮真是了不起啊!他仿佛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存在,难道他是神灵,或者是人的精华所化?他的思考是多么的深刻,品德是多么的高洁!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时代,但我在梦中都能与他相遇,只可惜不能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推演的八阵图,就算和孙武、吴起的兵法相比也毫不逊色;他发明的木牛流马,精巧程度连鲁班看了都要惊叹;他改进的神弩,功能是多么的奇妙!他组织修建的千口井整齐排列,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当年的颠颉和夭夭,虽然有名,却没有留下具体的事迹;臧文仲去世后,因为言论而被后人称赞。但他们都比不上诸葛亮,他的言行都值得我们学习。管仲有越礼的行为,乐毅也没有善终,和诸葛亮相比,他们又算得了什么呢?诸葛亮明智豁达,为人谦和。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他,他推辞的诚意超过了许由。他辅佐幼主处理国事,却没有任何流言蜚语。他制定的刑法,就像子产在郑国那样公正;他推行的教化,就像孔子在鲁国那样美好。在他的治理下,蜀国的百姓知道羞耻,黄河、渭水流域的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他不是皋陶,就是伊尹,就算和管仲、晏婴相比也毫不逊色,又岂是仅仅像孔子那样让人感叹!当年他隐居的时候,选择了这个地方居住。有仁德和智慧的人居住的地方,怎么会没有独特的格局呢?时光飞逝,人都会有去世的那一天,但可贵的是能留下值得后人铭记的品格和功绩。只有诸葛亮的功勋,能够影响后世,让后人传颂他的事迹,激励那些懦弱的人变得勇敢。他的思想和功绩是多么的深远啊,他的规划是多么的卓越啊,像他这样的人,实在是难以用言语完全形容。以前我们和他相隔万里,现在我来到这里,看到了他曾经居住的地方。汉高祖去世后,魂魄都想回到丰、沛故乡;太公的五世孙也回到了周朝。我仿佛看到了诸葛亮的身影,希望能感受到他遗留下来的气息。如果他的魂魄有灵,是否能感知到我的这份心意呢!” 王隐的《晋书》中说:李兴是李密的儿子,他还有一个名字叫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