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率众南征,七战七抚,其秋悉平。
有诗赞诸葛武侯:
旌旗猎猎映长空,丞相南征气势雄。
七战皆捷惊敌胆,七抚诸夷化春风。
民族融合千秋颂,江山一统万世功。
智慧仁德传千古,英名永驻史册中。
有诗又赞:
汉室倾颓乱世间,风云际会出高贤。
隆中对策惊天地,羽扇纶巾定江山。
初出茅庐展雄略,火烧赤壁震敌胆。
南征北战平诸侯,东和西拒守边关。
白帝托孤忠肝义,鞠躬尽瘁征南中。
出师一表传千古,忠义两全美名传。
智慧光芒耀星辰,仁德风范映南中。
英名不朽垂青史,南抚精神万代传。
公元225年十二月,丞相班师始返僰。
暖阳高照,万里无云,绵延的大军如一条黑色的巨龙,蜿蜒在南中的崎岖山路上。旗帜在风中烈烈作响,“蜀”字旗的红布被阳光照得夺目。诸葛亮端坐在一辆西轮车上,由西名精壮的士兵缓缓推动,他身披鹤氅,头戴纶巾,面容虽略带疲惫,却难掩眼中的欣慰与自豪。
此次南征,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南方气候湿热,疫病横行,将士们水土不服,多有染病。更别提那复杂的地形,山峦起伏,河流纵横,道路泥泞难行。但诸葛亮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坚定的意志,巧妙地制定战略,分兵多路,各个击破。先是在越嶲地区与高定的叛军激战,成功斩杀高定,稳定了越嶲局势。而后,他又巧妙运用“南抚夷越″和夷政策,与孟获及叛匪们斗智斗勇。七战七抚,让孟获心服口服,从而使南中各部落纷纷归降。
如今,胜利的果实己然摘取,班师回朝的路上,诸葛亮的思绪却并未放松。他深知,南中初定,人心尚未完全归附,后续的治理才是长治久安的关键。他转头看向身边的马谡,问道:“幼常,你对南中后续治理有何看法?”
马谡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丞相,南中地势偏远,民风彪悍,依我之见,当留重兵驻守,以防反复。”
诸葛亮微微摇头,目光望向远方,缓缓说道:“是啊,南中刚刚经历战乱,百姓渴望安宁。留重兵,防东吴,防复反。我意是不一定留很多,一郡一千军士,不留粮,实施军屯,军民结合。任用当地贤才治理,让南中百姓自行休养生息,方能真正归心。”
马谡恍然大悟,连连点头:“丞相高见,是我考虑不周。”
大军继续前行,忽然,前方传来一阵欢呼声。原来是一群南中百姓,手捧着瓜果、美酒,前来送行。为首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叟,他走上前来,对着诸葛亮深深鞠躬,操着不太流利的蜀地口音说道:“诸葛丞相,您是大恩人呐!自您来了之后,我们不再受战乱之苦,往后的日子可有盼头了。”
诸葛亮连忙下车,扶起老者,微笑着说:“老人家,这都是大家共同的功劳。往后,南中与蜀地便是一家,大家携手共进,定能过上好日子。”
百姓们纷纷欢呼,眼中满是感激与敬意。诸葛亮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一路的艰辛都是值得的,为了百姓的安宁,为了蜀汉的未来,一切付出都有了意义。
公元225年十二月初,丞相班师回朝,从汉阳县(威宁)取道五尺道沿线,经南昌县(彝良)至僰道。现代地名路线:毕节→赫章→威宁→昭通→彝良→盐津→高县→宜宾→……。
蜀汉丞相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平定南中诸郡,如今大功告成,班师回朝。那浩浩荡荡的队伍自南中腹地而出,一路旌旗招展,士气昂扬。
队伍行至朱提县,此地山川险峻,民风彪悍,曾是南中诸多纷争的源头之一。孟获骑在一匹矫健壮硕的战马上,他的面容虽仍带着几分蛮地的粗犷,眼神中却己没了往昔的敌意与桀骜。回想过往与蜀军的数次交锋,屡败屡战,丞相的仁德与智慧,让他心悦诚服。如今,他甘愿追随丞相,为蜀汉效力。
马忠将军威风凛凛,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他目光如鹰,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以防有残余的南中叛军或山林中的盗匪侵扰。马忠深知,这归程看似平静,实则暗藏危机,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李恢将军则骑着一匹枣红色的战马,与身旁的将领们低声交谈着。作为南中地区的庲降都督,李恢对这一路的地形、民情了如指掌,他正将这些信息分享给其他将领,以便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状况。
马谡身着一袭青袍,骑在一匹白色战马上,显得风度翩翩。此次南征,他为丞相出谋划策,认真跟丞相学习,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虽然丞相并未采纳,但丞相觉得把他带在身边,现在水平有所提升,也算带着实践一了回,此刻,他心中仍然自豪,毕竟丞相统揽全局,技高一筹,又深知未来在蜀汉的政务与军事上,自己还有许多要学习和实践的地方。
蒋琬则在丞相的车辇旁,手中拿着一卷竹简,上面记录着南征途中的各项事宜以及丞相的诸多指示。他目光沉稳,神情专注,心中盘算着回朝后如何协助丞相处理这些繁杂的事务,以巩固南征的成果。
队伍继续前行,来到了南昌县,也就是如今的彝良县。这里群山环绕,林木茂密,一条蜿蜒的小路穿过山谷,通向远方。路边的村落中,一些百姓战战兢兢地探出头来,当看到是丞相的队伍时,眼中露出了惊喜与感激之色。
诸葛亮命队伍稍作停留,他走下车辇,亲自安抚这些百姓。他温言细语地询问着他们的生活状况,承诺会减轻他们的赋税,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百姓们纷纷跪地磕头,感谢丞相的大恩大德。孟获看到这一幕,心中对丞相的敬佩又多了几分。他意识到,真正的王者之道,并非依靠武力的威慑,而是凭借仁德的感化。
离开南昌县后,队伍沿着山路继续前进。这一路,时而翻山越岭,时而涉过溪流,艰难险阻不断。但将士们在丞相的鼓舞下,士气高昂,毫无怨言。
丞相诸葛亮南征凯旋,一路高唱凯歌,沿着五尺道,大军浩浩荡荡行进在归蜀途中。当行至南广县,如今的盐津县豆沙关时,诸葛亮望着这山川之间的奇景,心中思绪万千。
当日,天朗气清,诸葛亮身着素袍,在几十名虎贲将士的陪同下,缓步行至豆沙关。他的目光,被那陡峭绝壁之上的僰人悬棺所吸引。那些悬棺,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地嵌于崖壁洞穴之中,似在诉说着僰人独特的文化与神秘的过往。
“丞相,这个就是你安排埋葬的僰人悬棺,现己成为僰人葬俗,极为奇特。”身旁的马忠将军高声说道。
诸葛亮微微点头,目光深邃,“用这种葬俗,体现僰人对生死的独特见解,亦是他们智慧与勇气的体现。”说罢,他迈步向前,想要更近距离地观察这些悬棺。
“这僰道县沿途下面也埋有许多。”马忠说道。(他指的就是现在的珙县及兴文县)
丞相在众人帮助下,行至一处相对较为低矮的悬棺附近,诸葛亮停下脚步,凝视着那棺木,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僰人的灵魂。此时,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山林间的气息,也勾起了他对南征战事的回忆。
南征以来,虽以和夷,恩威并施,但仍不可避免地有诸多伤亡。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少数民族战士,他们同样是为了自己的家园、族群而参战,他们的勇气与忠诚,值得尊重。
想到此处,诸葛亮心中涌起一股敬意。他转身吩咐亲卫:“速备祭品,今日我要祭祀那些在南征中牺牲的少数民族英魂。”
亲卫领命而去,不多时,便备好了牛羊、酒食等祭品。诸葛亮亲自将祭品摆放整齐,然后恭恭敬敬地跪于地上,双手抱拳,向着远方的山峦与悬棺拜了三拜。
“诸位英灵在上,亮奉陛下之命,南征平乱,旨在兴复汉室,还天下太平。然征战无情,多有死伤,尤其少数民族兄弟,亦有诸多勇士命丧疆场。亮深知,此乃不得己之举,实非本意。今日亮在此,祭告英灵,望你们能安息九泉。此后,蜀汉定当与各族亲善相处,共建太平盛世。”
诸葛亮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山谷间回荡。他的话语,不仅是对牺牲者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祭祀完毕,诸葛亮起身,再次望向那僰人悬棺。此时,阳光斜洒在棺木之上,仿佛给它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诸葛亮心中明白,南征虽己结束,但蜀汉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才刚刚开始新的篇章。
他转身,大步走向军营,那坚定的步伐,透露出他对未来的信心与决心。而那僰人悬棺,也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与变迁。
这一日,队伍沿南广县行至僰道县方向,来到江边一地,须沿江通过,但见此地江水滔滔,瘴气熏天。
诸葛亮端坐于车辇之中,目光深邃地望着眼前的江水,眉头微微皱起。他深知,看似平常,却暗藏诸多变数。尤其是在这南中之地,人心虽己初定,但自然之力不可小觑。
此时,孟获驱马来到车辇旁,抱拳道:“丞相,这江水湍急,落下去无救,我等须得小心沿崖边通过。”诸葛亮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沉稳与睿智,“孟获将军所言极是,这沿江行军之事,不可轻忽。”
马忠、李恢两位将军也骑马赶到,他们的脸上带着征战后的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马忠大声道:“丞相放心,我等定当护得大军安全沿江而通过。”李恢也附和着点头,目光扫视着江边。
此时泸水正值汛期,江水汹涌澎湃,浊浪滔天,江面上弥漫着一层阴森的雾气,仿佛隐藏着无数冤魂在哀嚎。诸葛亮身披鹤氅,头戴纶巾,神情凝重地站在江边。此次南征,虽平定了南中叛乱,稳固了蜀汉后方,可这一路征战,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命丧异乡,更有诸多蛮地百姓也因战火流离失所,命丧黄泉。
看着眼前这波涛汹涌的江水,诸葛亮心中悲痛难抑。他深知,这泸水之下,不知埋葬了多少英魂,若不祭祀超度,这些亡灵难安,大军也恐难顺利北归。
于是,他下令停军驻营,筹备祭祀。按照军中马谡所言,需用高定叛匪头颅,即“蛮头”祭祀,方可安抚亡灵。诸葛亮却不忍再杀生造孽,他思索良久,决定以小麦面团捏头形状,内包牛羊肉,以此替代“蛮头”,后人称之为“馒头”。
江边,祭祀的场地很快布置妥当。香案上摆满了馒头、水果、酒水等祭品,西周军旗猎猎作响。诸葛亮缓步走到香案前,恭恭敬敬地跪下,双手捧起一炷香,插入香炉中。他闭上双眼,神色虔诚,口中念念有词:“今日,亮率大军南征,幸不辱使命,平定南中。然征战之中,诸多将士捐躯赴国难,亦有不少无辜百姓命丧战乱。亮心甚痛,今以馒头为祭,望诸位亡灵,莫要记恨,早登极乐,佑我蜀汉大军平安北归,佑我蜀汉百姓安居乐业。”
言罢,诸葛亮起身,将一杯酒水洒在江边。江水迅速将酒水吞没,仿佛是在接纳这份祭品。紧接着,他又将一个个馒头投入江中。
众将士们皆神情肃穆,整齐排列,向着江水抱拳行礼。他们心中明白,这不仅是对亡灵的祭祀,更是对这场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祈愿。
只见,蜀军在江边搭建起的祭祀高台。诸葛亮身着素袍,手持祭文,神情庄严肃穆地走上高台。台下,孟获、马忠、李恢、马谡、蒋琬等人皆整齐列队,神情凝重。
诸葛亮展开祭文,又朗声念道:“天地诸神,江河灵威。吾等蜀汉之师,南征平乱,今得胜而归。途经此江,愿借水路,望诸神庇佑,风平浪静,保我大军平安顺江而返。若蒙应允,他日定当重谢。”
念罢祭文,诸葛亮将祭文焚烧,又恭恭敬敬地行了三跪九叩之礼。随后,他又再次亲自将祭品投入江中,以表诚意。
此时,狂风依旧呼啸,江水依旧汹涌,似乎诸神并未应允。孟获心中有些焦急,低声说道:“丞相,这……”诸葛亮抬手示意他噤声,目光坚定地望着江面。
蒋琬站在一旁,手中紧紧握着竹简,心中默默祈祷着。他深知,这祭祀若不能成功,大军渡江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就在众人心中都有些忐忑之时,奇迹发生了。那呼啸的狂风渐渐减弱,江面上的巨浪也慢慢平息下来。不一会儿,江边雾瘴气散去,江面竟恢复了平静,只有微微的涟漪在荡漾。
众人见状,皆面露喜色。孟获兴奋地说道:“丞相,是诸神庇佑,是诸神庇佑啊!”诸葛亮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上天眷顾我蜀汉,也是全军将士赤诚之心感动了天地。”
随后,诸葛亮下令大军开始沿江继续前进。马忠和李恢将军亲自率领着前锋部队,快速通过江边瘴气地势,他们的眼神中透着警惕,时刻关注着江面的情况。
孟获也带着自己的部落勇士,协助蜀军快速通过。帮助搬运物资,确保顺利进行。
马谡和蒋琬则跟随在丞相身边,负责传达命令和处理各项事务。马谡望着平静的江面,心中感慨万千,“丞相,这祭祀之举,竟有如此神效,实乃我等之幸。”
诸葛亮微微一笑,说道:“幼常,这并非单纯的祭祀之功。我等南征,为的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宁,此乃正义之举。上天有好生之德,自然会庇佑我等。”
在众人的努力下,廖化先锋带大军顺利地通过了江边瘴气带。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诸葛亮回头望着波平浪静的江面,心中默默感谢天地诸神的庇佑。
随后,他下令队伍继续前行,向着成都进发。这一段在僰道县沿江通过的经历,成为了此次班师回朝途中的一段难忘的插曲。它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也让全军将士更加坚信,只要秉持正义,齐心协力,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而在未来的日子里,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将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而这段祭江平波的故事,也将在蜀地的百姓中口口相传,成为一段佳话。终于,队伍抵达了僰道县城。此地是南中与蜀中往来的重要通道,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然而,经历了南中之战,这里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街道上虽仍有行人往来,但不少店铺却大门紧闭,显得有些萧条。
诸葛亮深知,要想让蜀汉真正稳定繁荣,必须让僰道县乃至整个南中地区恢复生机。他在城中驻扎下来,召集当地的官员和士绅,了解情况,商讨恢复之策。马谡主动请缨,协助丞相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包括鼓励商贸、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等。
蒋琬则忙着记录各项事务,整理相关的文书,以便回朝后能向陛下和众臣详细汇报。马忠和李恢将军则负责加强城中的治安,防止有不法之徒趁机作乱。孟获也带着自己的部众,帮助蜀军维持秩序,同时向当地百姓宣传蜀汉的政策和丞相的仁德。
在僰道县停留的日子里,诸葛亮还专门抽出时间,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进行交流。他尊重他们的习俗和文化,承诺会给予他们平等的待遇,让他们在蜀汉的统治下安居乐业。这些首领们被丞相的诚意所打动,纷纷表示愿意归顺蜀汉,不再叛乱。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僰道县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店铺重新开张,街道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百姓们对蜀汉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他们深知,是丞相给他们带来了和平与希望。
一切安排妥当后,诸葛亮下令继续启程,向着成都进发。一路上,孟获常常与马谡、蒋琬等人交谈,学习着蜀汉的文化和礼仪。他对中原的知识充满了好奇,而马谡和蒋琬也耐心地为他讲解,希望他能更好地融入蜀汉的大家庭。
马忠和李恢将军则始终保持着警惕,廖化先锋将军守护着队伍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