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吴交趾之战,从263年吕兴之乱开始,西晋建立后,霍弋与孟获积极经营管理交趾(今越南天德江北岸)等郡,多次击退东吴进攻。
公元271年,东吴陶璜、薛诩率兵10万进攻交趾,霍弋病卧在床,派子霍在及南中原蜀汉将士与东吴精锐决战,由于司马炎未派一兵一卒,不运军资,敌我悬殊,杨稷被困三月,南中精英战死,杨稷受降,交州之战结束,东吴孙皓下令将杨稷、孟干、李松、爨熊西人带回东吴。
杨稷在前往东吴京城的途中,行至合浦(今广西北海)时,突然病情加重,大口吐血,最终不幸病逝。他的首级被残忍地砍下,并被送到了东吴的京城。而他的尸体则被随意丢弃在大海之中,仿佛他的生命就如同这波涛汹涌的海水一般,毫无价值。
当杨稷的首级抵达建业时,东吴皇帝孙皓原本打算将杨稷、毛炅和孟干三人一同斩首示众,以儆效尤。然而,就在即将行刑之际,有人站出来劝谏孙皓:
“孟干身为边疆夷帅,其麾下众人对他忠心耿耿,这种忠诚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忠诚,是因为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愿意为民族的安宁和繁荣付出努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宽容和赦免。这样做不仅能够体现我们的大度和包容,更能够激励边疆各民族以及其他将领们安心守卫自己的领土,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赦免这些人,我们向他们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只要你们忠于国家、尽职守土,我们就会给予你们应有的尊重和待遇。这种积极的信号将有助于增强边疆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同时,这也为其他边疆将领树立了一个榜样,让他们明白只有忠诚于国家、坚守职责,才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奖励。这样一来,整个边疆地区的将领们都会受到鼓舞,更加坚定地守护国家的边疆。
总之,赦免孟干及其麾下众人是一个明智的决策,它既体现了我们的宽容和包容,又能起到激励和示范的作用,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孙皓听从建议,免了孟干三人死罪,准备把他们迁徒到临海郡(台州市)。
孟干目睹杨稷命丧黄泉,兄长孟通亦喋血疆场,心中忧虑如潮水般汹涌,担心抵达临海后,南中之路遥不可及,若不想方设法归去,又怎能向父王孟获有个交代?他深知吴人对蜀竹所制弓弩情有独钟,遂毛遂自荐,向吴人谎称自己精于制作诸葛连弩,果不其然,被送至兵械部门,负责弓弩制造。
后来,孟干犹如惊弓之鸟般,逮住机会便逃回北方,而爨熊和李松则不幸成为东吴的刀下亡魂。当他路过洛阳时,犹如竹筒倒豆子般,将交趾那惊心动魄的激烈战斗经过,一五一十地向晋帝司马炎报告了:虽失三郡,但东吴亦如那被狂风摧残的残花败柳,国力大幅下降,此时不正是伐吴的绝佳时机吗?若能一举夺取吴全境,便可成就千秋霸业!
司马炎听后,如获至宝,喜不自禁,对孟干赞不绝口,赏赐有加,说道:
“交趾之战期间,霍弋老将军己病逝,由其子霍在统领南中,安乐公刘禅己天命归天,己安乐了。你父孟获老当益壮,继续任御史大夫,负责南中夷务,食朝廷俸禄,你回去后,负责交州事务,朕任命你为日南太守。回去后向马援和霍弋将军学习,继续南征交趾,开疆拓土,树立铜柱!”
又追赠杨稷为交州刺史,同时封爨熊、李松之子为侯,继续负责南中事务。
孟干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司马炎的表态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罢了,如今日南己被东吴侵占,吴将陶璜坐镇,这交州之地的日南郡太守又该如何当得?司马炎对南中任命的皆是些杂牌将军,什么这个侯,那个侯的,无非是想忽悠他们罢了。然而,司马炎却表态免除南中各郡当年的赋税。
孟干未来过中原大都市,在洛阳参观了一天,急怱怱往南中赶。
赶到南中建宁后,把交趾之战的经过跟他老父王孟获说了,孟获王听说孟通战死疆场,忍不住老泪纵横,又听说刘禅又去了,没说一句话,一个人拄着诸葛丞相当年赠送的拐杖,迈着缓慢沉重的步履向南方走着,一个人站在山巔上,望着远方,很久,很久……
交趾之战后,为稳定南中局势,司马炎令西晋益州刺史袁邵安抚南中地区,同时根据晋武帝司马炎的安排:把原属益州的建宁、永昌、云南、兴古西郡分出,设立宁州,治所仍在建宁味县(今云南曲靖),宁州成为西晋初期全国十九州之一,这标志着南中地区首次脱离益州的管辖,提升为独立的州级(今省级)行政区。同时为削弱毫强势力,进一步拆分一部分大郡,如:把建宁北部划入朱提,削弱其人口及资源,把永昌郡分出部分,增设梁水郡,首接管理现滇南至缅北地区。
撤销庲降都督,改设宁州刺史,以文职体系取代军政合一管理,这一政改为今后八王之乱及南中地区大姓崛起,实际掌权,埋下隐患。
为了更好勉励南中七郡夷、汉民众,安抚民心,追思先贤,鼓舞士气,司马炎委派袁邵决定对交趾之战牺牲的南中将士,特别是霍弋将军,举行追祭活动。
追祭霍弋将军仪式在建宁郡味县举行,场面庄严肃穆,令人动容。这一天,南中地区的夷族和汉族人民纷纷放下手中的事务,扶老携幼,怀着崇敬之情前来参加这场盛大的仪式。
从牂牁到九真、南海,西面八方的群众如潮水般涌向味县。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马,有的乘坐马车,无论路途多么遥远,都无法阻挡他们对霍弋将军的敬仰之心。
各郡的太守、豪强以及各部的夷帅也都自行前往,他们身着素装,神情凝重,以示对霍弋将军的尊重和敬意。
整个建宁郡都沉浸在一片肃穆的氛围中,人们默默地行走在通往味县的道路上,没有喧哗,没有吵闹,只有对霍弋将军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
宣读生平政绩:
“霍弋,安南将军,审时度势,孤忠守国,擎天一柱,抚和异俗,立法施教,宽严允当,夷晋安之!……三叩首!"
后人为其立庙祭祀,对其继承诸葛丞相精忠报国,死而后也的精神传颂不止。
霍弋,字绍先,其籍贯为南郡枝江。他出生于蜀汉时期的一个将门世家,家族背景显赫。
霍弋的父亲霍峻,更是刘备帐下的一员猛将。当年,霍峻率领着区区数百人的孤军,坚守葭萌关。面对刘璋率领的上万大军的猛烈进攻,他毫不畏惧,坚守城池长达一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一年里,霍峻不仅成功抵御了敌军的多次强攻,还巧妙地运用战术,抓住战机,发动奇袭,一举击破刘璋的大军,并斩杀了敌军主将向存。这场胜利震惊了整个巴蜀地区,霍峻的威名也因此远扬。
刘备得知霍峻的赫赫战功后,不禁感叹道:“峻之才略,虽古之名将亦不过如此啊!”这句话充分肯定了霍峻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霍峻英年早逝后,刘备感念其忠勇,将年幼的霍弋接入府中抚养,视如己出。霍弋与刘禅同食同寝,情同手足。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道:“此子若成器,必为蜀汉栋梁。”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诸葛丞相为了实现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伟大抱负,日夜操劳,精心谋划。而在这关键时刻,他慧眼识珠,将年轻的霍弋召入丞相府,决心悉心栽培这位后起之秀。
白日里,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房的书案上,霍弋端坐在案前,全神贯注地研读着《孙子兵法》。他逐字逐句地琢磨着其中的兵法要诀,不时在书页上做着批注,思考着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的战争之中。
夜晚降临,万籁俱寂,霍弋却并未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他身披铠甲,手持长枪,与士兵们一同露宿在军营之中。他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实战经验和治军之道。
就这样,日复一日,霍弋在丞相府中度过了充实而忙碌的时光。他不仅在兵法韬略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更在治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诸葛亮对霍弋的成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时常夸赞霍弋“文武兼资,刚毅有节”,认为他将来必定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甚至有一次,诸葛亮当着众人的面预言道:“他日若国难,能守南中者,非霍弋莫属。”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人们开始对这位年轻的将领刮目相看,而霍弋也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不辜负丞相的期望,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的安定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一代名相诸葛亮在五丈原的军营中溘然长逝。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特意召见了霍弋,并将其召唤到自己的病榻前,郑重地嘱托道:“南中地区乃是国家的腹心和后背,那里夷人和汉人杂居共处,关系错综复杂。只有你,霍弋,才有能力去镇守和安抚这片土地。”
霍弋听闻此言,不禁泪流满面,他深知诸葛亮对他的信任和期望。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重任,并发誓定当不辱使命。
自那时起,霍弋便毅然决然地扎根于南中地区。他将“抚夷安民”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致力于调和各族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霍弋首先着手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各族人民的权益。同时,他还大力推行教育,传播中原文化,提升当地人民的文化素养。
在霍弋的努力下,南中地区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各族人民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有效缓解。他的政绩得到了广泛认可,人们对他赞誉有加,称他为“丞相得意门生”。
景耀六年(公元 263 年),曹魏大军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地向蜀汉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消息传来,犹如晴天霹雳,令整个蜀汉朝野震动。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镇守南中的霍弋心急如焚。他深知此次曹魏来势汹汹,若不及时救援,成都恐怕难以抵挡。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连夜起草奏章,紧急上书刘禅,先由孟获王率部勤王,后又请求率领南中地区的全部精锐部队火速驰援成都。
霍弋在奏章中言辞恳切地写道:“臣闻曹魏三路伐蜀,来势汹汹,现己至绵竹,成都形势危急。臣恳请陛下准许臣率南中精锐前往救援,若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自然是社稷之幸;若不幸战败,臣愿退守南中,凭借南中的地理优势和兵力,坚守待援,以待时机,再图复兴汉室之大业!”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禅竟然听信了黄皓的谗言,对霍弋的奏章置之不理。黄皓这个奸佞之徒,为了一己私利,在刘禅面前进谗言说:“成都城池坚固,犹如铜墙铁壁一般,魏军绝对攻不破。陛下无需担忧,还是安心享乐吧。”
刘禅听信了黄皓的话,觉得成都稳如泰山,根本不需要霍弋的援兵。他不仅驳回了霍弋的请求,还对霍弋的忠心产生了怀疑。
霍弋得知刘禅的决定后,气得怒发冲冠,他愤然捶案,大骂道:“主上如此轻敌,简首是把社稷安危当儿戏!成都一旦失守,蜀汉必将灭亡啊!”
最后,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成都陷落之际,刘禅自缚出降。消息被孟获王带至南中,将士恸哭,霍弋身披缟素,率众面北长拜三日,誓言:“若主上受辱,臣当死战;若得善待,方降不迟!”
数月之后,霍弋与孟获王经过派人到洛阳多方打探,终于得知了刘禅的下落——他己经迁居到了洛阳,并且受到了司马昭的礼遇。这个消息让霍弋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但同时也让他感到一丝无奈。
他对着身边的部将们叹息道:“看来天命己经转移,这是无法逆转的趋势啊。”说完,他默默地凝视着远方,仿佛能看到那个遥远的洛阳城中,刘禅正过着平静的生活。
尽管心中有些不甘,但霍弋明白,继续抵抗下去只会给南中地区带来更多的灾难。于是,他毅然决定率领南中六郡归降司马昭。
当司马昭得知霍弋的决定后,对他的忠义之举深感敬佩。他不仅没有为难霍弋,反而任命他继续镇守南中,并加封他为南中都督。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纷纷称赞霍弋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他虽然投降了,但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尊严,反而以自己的忠诚赢得了司马昭的信任和尊重。
“降而不卑,忠贯两朝”,这是当时人们对霍弋的评价。他的故事成为了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霍弋凭借着南征将领蜀汉旧部的力量,镇守南中,并在交州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他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当地民众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并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到了公元268年,东吴趁着蜀汉灭亡的机会,向南侵略。面对强大的吴军,霍弋毫不畏惧,他派遣部将杨稷和毛炅等人率领少量军队迎敌。尽管兵力悬殊,但霍弋的军队却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斗技巧,屡次击败吴军。
在杨稷和毛炅的英勇指挥下,他们不仅成功守住了交州的领土,还一度攻占了交趾和九真这两个重要的郡。这一胜利让东吴的统治者孙皓大为震惊,他决定倾尽全国之力进行反扑。
面对东吴的强大攻势,霍弋毫不退缩。他调遣了自己精心训练的“南中飞军”,这支部队以其勇猛无畏和高超的战斗技巧而闻名。在霍弋的指挥下,“南中飞军”与吴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持久战。
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年,霍弋的军队始终坚守在前线,顽强抵抗着吴军的进攻。他们以少胜多,成功牵制住了吴军的十万大军,使得东吴无法全力应对西晋的威胁。
霍弋的坚守为西晋灭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的英勇事迹也被后人传颂。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赫赫战功。
霍弋世戍南疆,余晖照晋,青史留名。
霍弋晚年官至西晋交州刺史,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南疆的天空,最终卒于任上。其子霍在袭爵,世代镇守南疆,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捍卫着汉家的尊严。后世史家评曰:“蜀汉之亡,非无良将,乃弃良将也。若刘禅能纳霍弋之谏,那么邓艾那疲惫之师又怎能轻易攻破成都?纵然国祚倾覆,亦可退守南中,延续汉家香火,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霍弋所开创的这一战略,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打破了以往中原政权只能通过北方或西方进入交州的传统路线,首次开辟了经南中地区南下交州的新通道。交州沿海地区特产如珍珠、翡翠、玳瑁、犀角、象牙、宝石、香料等源源不断送往南中、成都、中原地区,互通商贸,开通了海上商贸。
这种战略创新使得中原政权在对交州的经略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为后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而霍弋在实施这一战略时所采用的用兵之策,更是被《晋书》高度评价为“以夷制夷,拓土安边”。这一策略充分利用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力量,通过巧妙的分化和拉拢,使其成为中原政权的盟友或助力,从而达到开拓疆土、安定边疆的目的。
这种“以夷制夷”的思想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了“南向经略”的经典范本。后世许多军事家都借鉴了霍弋的这一策略,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背景下加以运用和发展。
霍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人生起点,源自于刘备的养育之恩。刘备,这位蜀汉的开国皇帝,以其仁德之名,收养了霍弋,并给予他悉心的教导和培养。这份恩情,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霍弋的成长。
而霍弋的成就,则得益于诸葛亮的倾囊相授。诸葛亮,这位智慧超群的丞相,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更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将自己的兵法谋略、治国之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霍弋。在诸葛亮的悉心教导下,霍弋逐渐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将领。
然而,尽管霍弋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但他却未能挽救蜀汉于危亡。蜀汉末年,政治腐败,国力衰退,面对强大的敌人,霍弋虽奋力抵抗,但最终仍无力回天。然而,霍弋并未选择投降,而是以“降而不叛”的智慧,保全了一方生灵。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不愿看到百姓在战火中受苦,审时度势,选择了一种相对温和允当的方式,来结束这场战争。
而霍弋的传奇,并未就此终结。在交州之战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为华夏的一统铺平了道路。这场战争,不仅是霍弋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更是他对国家和民族的一次重大贡献。
霍弋的南征,是乱世武将的悲壮,也是“忠义”二字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诠释。他继承诸葛丞相的“抚和异俗″将永远被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