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于秦宫
在秦国那庄严肃穆、气象恢宏的宫廷之中,胡亥悄然而生。其母出身微贱,于佳丽如云、阶序森然的后宫之内,地位仿若蝼蚁,几近于无。当胡亥初临世间,目之所及尽是秦宫的奢华与规整,巍峨宫墙似巨兽环伺,往来宫人如蚁行穿梭,繁文缛礼仿若无形之网,将一切笼罩其中。
秦始皇育有众多子嗣,诸皇子自幼便在宫廷悉心构筑的教育体系里悉心培育。各有专任傅母精心照料生活,饱学之士悉心传授经史子集,欲使其浸淫于先圣先贤之智识;兵法韬略亦为必修,期冀日后能为大秦开疆拓土、扬威立万;刑法律令亦需精熟,明晓帝国统治之基干与纲常。于这等竞争激烈、寄望殷厚且压力重重之境,胡亥初始仿若一颗幽微星辰,隐匿于诸皇子的耀眼光辉之下,默默成长,未显特异之才,亦未引始皇之瞩目垂青,不过于宫廷诸般规制与礼仪的拘囿中,依序修习,平凡度日。
第二章:赵高之遇
岁月悠悠而逝,胡亥于宫廷之中渐次成长。值一偶然机缘,其命运之轨遽然改辙。赵高者,本系赵国贵族后裔,奈何家族获罪,沉沦至秦宫为奴。然其心思缜密,才情不凡,于秦国律法研精覃思,条分缕析,无论何等繁复之条文细则,抑或律法深层之精义奥蕴及其施用之妙,皆能了若指掌,娓娓道来。其书法亦颇精妙,笔锋游走间,力透纸背,神韵天成,每一书就,皆似能传帝君旨意于毫末之间。以此故,渐得秦始皇赏识,擢为中车府令,掌皇帝出行之车马仪仗,凡车驾之调度、仪卫之整饬,皆由其精心擘画,井然有序;兼领符玺令事,身负保管并施用象征皇权至高无上之符玺重责,其于宫廷之地位权势,自是悄然擢升。
值宫廷一幽僻角落,赵高与年幼胡亥邂逅。彼时之胡亥,目露纯澈,天真烂漫,对周遭世界满怀懵懂与好奇。赵高见之,心内暗忖,此子虽年幼,然心性可塑,若加引导,日后或可为已所用。遂决意刻意亲近,常伴胡亥左右,仿若开启一扇通往外界奇境之窗,为其讲述宫廷之外的广袤天地、山川胜景、民俗风情、闾阎百态,胡亥闻所未闻,自是心驰神往,对宫廷以外之世界,萌生出无尽的遐想与憧憬。且赵高亦不时向其灌输为人处世之微言大义,或隐或显,或直或曲,点滴渗入胡亥稚弱心田,渐次生根发芽。久而久之,胡亥对赵高信赖有加,亲如父兄,视作宫廷生涯中至为倚仗之人。而赵高亦于心底将胡亥目为已身于宫廷权力博弈中立足进阶之关键棋子,一场关乎大秦命运走向之隐秘布局,自此悄然发轫。
第三章:沙丘之谋
秦始皇三十七年,岁在辛卯,当此之时,始皇帝嬴政决议东巡,其车驾仪仗浩浩荡荡,绵延不绝,所经郡县,万民伏谒,山呼万岁之声,震天动地,尽显大秦帝国之赫赫声威。胡亥有幸忝列随行之列,与之同赴此巡者,尚有位高权重之丞相李斯、权谋深沉之中车府令赵高及众多文武百官。车队辚辚,一路东行,所至之处,秦始皇或考察吏治,或祭祀神祇,或勒石纪功,其举手投足间,皆彰显天子之尊荣威严。
然天有不测风云,当行抵沙丘宫时,风云突变,秦始皇忽染重疾,卧于榻上,龙体违和,气息奄奄。其一生雄图霸业,威加四海,此刻却为病魔所困,壮志难酬。始皇深知大限将至,遂于病榻之上,强撑残躯,召赵高近前,命其起草遗诏,其声虽微,然威严仍存,旨意笃定,传位于长子扶苏,诏令其速回咸阳,主持丧葬大礼,并继登大位,盖因扶苏素有贤名,心怀仁厚,始皇期冀其能秉持正道,引领大秦再铸辉煌。然诏书未及送出,始皇已龙御归天,驾崩而去,刹那间,整个东巡车队仿若被阴霾笼罩,悲戚与惶惑弥漫于众人之心间。
赵高,此狡黠阴鸷之徒,值始皇驾崩之际,心中顿生逆谋。盖因深知扶苏刚正不阿,若践祚为帝,必重用蒙恬、蒙毅等忠直之士,届时自身于宫廷经营之权谋地位,势必付诸东流,荣华富贵亦将成梦幻泡影。遂将目光转投于胡亥,觅得机宜,私见胡亥,目露狡黠,言辞蛊惑,以皇位之尊荣、权力之无极、享乐之无尽诱之。胡亥乍闻此议,惊惶失措,以其为悖逆人伦、违忤父皇遗愿之举,乃动摇国本之大罪。然赵高巧舌如簧,反复陈说利害,极言若失此机缘,日后必为扶苏鱼肉,性命堪忧,荣华难再。胡亥内心深处潜藏之贪欲,遂为其所撩拨,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赵高谋虑深远,深知欲成大事,非得丞相李斯襄助不可。于是,乃以威逼利诱之术,说于李斯。李斯者,本为大秦股肱之臣,为帝国之创立与巩固,功勋卓著。然此刻,于赵高之软硬兼施下,终为私欲所蔽,畏惧所困,弃大义于不顾,与赵高、胡亥狼狈为奸,同谋篡位之逆举。三人遂篡改遗诏,昔日承载始皇遗志与大秦希望之诏书,经其黑手,沦为赐死扶苏与蒙恬之鸩毒。继而,载始皇尸身之车驾,在赵高与胡亥等操纵下,佯装无事,西向而行。为掩人耳目,以咸鱼置于车驾周遭,借其腥秽之气,遮蔽尸臭。一路之上,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波谲云诡。待归咸阳,始昭告天下始皇驾崩,胡亥遂在这场阴谋的推助下,践祚称帝,是为秦二世,而大秦帝国之命运,亦自此如失舵之舟,飘摇于风雨之中,渐趋沉沦。
第四章:初登大宝
胡亥甫登皇位,面对这广袤无垠、根基深厚的大秦帝国,心中五味杂陈,既怀惶恐,恐力不能逮,有负父皇所托,又觉兴奋难抑,为眼前这无上的权力与尊荣而沉醉。他深知自已皇位得来不正,仿若偷天换日之窃贼,时刻担忧被人揭露真相,因而对那些可能威胁其皇位之人,无论是血脉相连的兄弟,还是朝中位高权重的大臣,皆心怀忌惮,如芒在背。
在赵高的阴险教唆之下,胡亥决意对自已的兄弟姐妹痛下杀手,展开一场血腥残酷的宫廷清洗。公子扶苏已遵伪诏自尽,然胡亥并未就此罢手,他将那沾满鲜血的屠刀,无情地挥向了其他诸公子。公子将闾兄弟三人,生性仁厚,宅心仁善,向无忤逆谋反之意,然胡亥为绝后患,竟以莫须有的罪名,逼迫他们引颈自裁。将闾兄弟据理力争,言明自身清白无辜,然胡亥不为所动,坚令其死。将闾三人悲叹命运不公,却无力回天,只得含冤自尽,其惨状令人唏嘘。公子高见兄弟相继惨遭屠戮,为保全家族老小,权衡利弊之后,毅然主动上书,恳请为秦始皇殉葬。胡亥见其奏疏,心中暗喜,佯作不忍,然仍赐其丧葬之资,公子高遂以牺牲自我,换取家族一时之安宁,其无奈与悲哀,溢于言表。
于铲除兄弟手足之际,胡亥亦未放过朝中大臣。蒙恬、蒙毅兄弟,出身将门,为大秦立下赫赫战功,其忠心可昭日月,天地可鉴。他们北御匈奴,修筑长城,守护边疆安宁,功在社稷。然赵高因忌惮其威望与权势,遂诬陷他们谋反。胡亥不辨真伪,偏听偏信赵高谗言,下令将蒙氏兄弟逮捕下狱,严刑拷打。蒙恬、蒙毅于狱中仍坚称自已清白无辜,然胡亥不为所动,终下令将其处死。蒙恬临刑之前,悲愤满腔,仰天长叹,为大秦之命运而忧心忡忡;蒙毅亦慷慨赴死,其忠义之名,流传千古。一时间,秦廷上下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忠良之士或惨遭杀戮,或被迫逃亡,朝堂之上,顿时为之一空,昔日之繁荣昌盛、人才济济,已不复见,唯余一片阴森恐怖、人心惶惶之象。
第五章:赵高弄权
胡亥生性昏庸无道,且一味贪图享乐,对朝政之事既无兴趣,亦无才能。遂将那关乎大秦帝国兴衰荣辱的朝政大权,全权交付于赵高之手。赵高一朝得势,自是肆意妄为,不可一世,极尽结党营私之能事。
为试探群臣是否对其忠心耿耿,俯首帖耳,赵高精心策划了一出臭名昭著的“指鹿为马”闹剧。一日朝会,赵高命人牵来一头鹿,却于朝堂之上,当着胡亥及群臣之面,公然宣称此乃一匹骏马。胡亥见状,瞠目结舌,以为自已眼花目眩,遂询问群臣所见为何。群臣面面相觑,皆洞悉赵高用心险恶,惧怕其权势滔天,日后挟私报复,于是纷纷随声附和,言称那鹿确确实实是一匹马。唯有少数刚正不阿、坚守正义之士,敢于说出真话,言明此乃鹿而非马。然这些忠直之臣,事后皆被赵高暗中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或被罢官削爵,流放边疆;或被诬陷谋反,惨遭灭族。赵高以此手段,成功排除异已,将朝廷上下之权力进一步牢牢掌控于已手,其党羽遍布朝堂,势力盘根错节,无人敢撄其锋。
赵高既已独揽大权,又恐胡亥日后觉醒,对其不利。遂常劝胡亥深居宫中,不必理会朝政之事,只须尽情享乐,肆意挥霍。胡亥对赵高之言,深信不疑,奉为圭臬,从此不理国事,日夜沉溺于后宫之中。于那雕栏玉砌、金碧辉煌的宫室之内,胡亥与妃嫔宫女们纵情声色,饮酒作乐,嬉戏玩耍,将大秦帝国之江山社稷,抛诸脑后,任由赵高在朝堂之上为所欲为,肆意弄权,大秦帝国之根基,亦在其二人的腐朽统治下,逐渐松动,摇摇欲坠。
第六章:天下大乱
胡亥的残暴统治与赵高的擅权弄权,致使大秦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朝廷横征暴敛,赋税繁重,百姓终年辛勤劳作,所得仍难以糊口;徭役无休无止,青壮男子皆被征发,背井离乡,或修筑宫殿陵墓,或戍守边疆,致使田园荒芜,民生凋敝。百姓们怨声载道,对胡亥与赵高的统治恨之入骨。
终于,在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于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豪迈激昂、震撼人心之口号,如星火燎原般,迅速聚集了众多贫苦百姓。这些百姓本已对秦朝统治绝望透顶,此刻纷纷响应,拿起简陋的武器,追随陈胜、吴广,反抗秦朝暴政。起义军势力如滚雪球般,日益壮大,其烽火迅速蔓延至各地。
与此同时,六国旧贵族亦趁势而起,纷纷复国。他们以恢复故国之名,招揽人心,扩充势力,与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相互呼应,形成一股强大的反秦力量。一时间,天下大乱,大秦帝国昔日之安宁与秩序,荡然无存,各地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秦朝的统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仿若一艘在狂风暴雨中航行的巨轮,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
第七章:应对之策
当起义的消息如潮水般传至咸阳,胡亥初闻之时,不以为然,只以为是些许小股盗贼闹事,不足为虑,依旧在后宫之中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直至起义军势力日益壮大,兵锋逼近关中,其赫赫声威震撼咸阳,胡亥才如梦初醒,慌了神。
他匆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然此时之朝廷,已被赵高掌控,大臣们皆唯赵高马首是瞻,噤若寒蝉,无人敢直言进谏,亦无人能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胡亥见群臣皆束手无策,心中焦虑万分,无奈之下,只得任命章邯为将,令其率领骊山刑徒组成的军队前去平叛。
章邯本是秦朝名将,智勇双全,素有威望。他临危受命,虽明知局势艰难,然仍毅然领军出征。其率领刑徒军出击,初战告捷,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果敢的指挥,击败了陈胜的起义军,暂时稳住了秦朝的阵脚。又于定陶之战中,巧妙设伏,击杀了项梁,使起义军遭受重创。然而,随着项羽、刘邦等起义军将领的崛起,秦朝的军队逐渐陷入困境。项羽率领楚军破釜沉舟,士气大振,于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刘邦则率军西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关中。秦朝的统治在这一系列沉重打击下,已摇摇欲坠,岌岌可危,往昔那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如今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覆灭之祸,近在眼前。
第八章:赵高之谋与胡亥之死
赵高见秦朝大势已去,大厦将倾,为求自保,遂阴谋另立天子,以图在新朝之中继续维持其权势地位。他将目光投向了子婴,企图废黜胡亥,拥立子婴为秦王。
赵高精心策划,派其女婿阎乐率领军队入宫,谎称有盗贼入宫,欲保护皇帝安全。阎乐领命,率兵气势汹汹地闯入宫中,一路之上,见人便杀,遇阻则破,宫中侍卫虽奋力抵抗,然终难敌其锋,纷纷倒于血泊之中。阎乐径直杀向胡亥所在的宫殿。
胡亥此时方知大祸临头,惊恐万分,他欲见赵高一面,询问究竟,却被阎乐无情拒绝。胡亥见求生无望,又妄图以封官许愿之法,保全性命,他先请求封为郡王,阎乐不许;再求封为万户侯,阎乐亦不应;最后只求做一名普通百姓,苟延残喘,然阎乐仍不为所动,决然拒绝。胡亥见自已已陷入绝境,无路可走,遂在绝望中拔剑自刎,结束了其短暂而又昏庸残暴的一生。
胡亥死后,子婴即位。然此时的秦朝,已历经重创,元气大伤,虽子婴颇有贤能,力图挽救,然已无力回天。不久,刘邦率领的起义军便攻破咸阳,子婴无奈出降,曾经辉煌一时、威震四海的大秦帝国,就此土崩瓦解,烟消云散,只留下无尽的历史沧桑与后人的千古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