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董卓颠倒黑白再次摆脱罪名,修可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难道就没有什么方法能定死董卓的罪吗?
就在这时修忽然灵光一闪想到了前几天和晚晚一起查姜青仪的siman时弹出来的那个网页……
“既然董卓校长不相信我和兄弟们的人证,那么这本切实由你家查出的《黯黑真经》的物证你又作何解释呢?”
听着修的质疑,李儒很不屑的回答着:“我说刘备你是不是耳朵坏掉了。”
“我们伟大的校长说了这是有心人的栽赃啊!”
听到这话,修不禁勾起嘴角:“那这么说董卓校长完全没碰过这本书喽?”
虽然不知道修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但是董卓还是回答着:“那是自然。”
得到了这句话,修朝着台上的赵忠拱手:“赵公公,在下前几天看东汉报报的头条上刊登了一则消息。”
“内容是现任洛阳令司马防有了一种叫做“指纹”认证的新发现,并且此发现己经运用在刑事案件上。”
“既然如此,那么只要将同样的技术运用在这本《黯黑真经》上,查一查上面是否出现了董卓校长的指纹,就可证明我们先前说的话究竟是不是诬陷了。”
说罢,修朝着吕布眼神示意。而接收到信号的吕布也点了点头。
听完修的话,赵忠点了点头:“确实指纹这种技术己经经过了全校盟的认证。”
“最近就连盟主熹阳宫内,各学校联盟召开会议的会议室内都安装了指纹锁录入了各个高校校长的指纹。”
说罢他意味深长的看向董卓:“如此说来,究竟董校长是否清白,一验可知啊……”
见赵忠认可了修的话,董卓的额间不由冒出了些细密的汗珠……
虽然他当时修炼《黯黑真经》时所用的书籍早己被他藏在一个十分隐秘的地方,但是……
看向那本放在托盘中的书,董卓此刻还真是有些做贼心虚的感受。
虽然董卓很肯定那本书上不会出现他的指纹,但是看赵忠方才那个表情。
他分明就想强行栽赃他。
到时候自己就有一个确确实实的把柄握在了他的手上。
他可不想就这么沦为赵忠手中的一把刀啊……
……
然而在这件事上董卓终究还是想少了……
下一秒……
“不用验了,我义父的确暗中修炼了《黯黑真经》。”
听到这话,大家不由惊讶的看向了吕布。
而吕布却仿若不知般继续说了下去:“在下是个孤儿从小被义父收养跟在他身边,所会的一切关于武功都是义父所教授的。”
“就在前段时间,我发现我在练习武功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要么就是一会身体特别冷,一会又特别热。”
“于是我便询问义父。”
“然而义父解释后教授了我一门叫做“好叉劲”的新武功。”
“虽然练习了这门功夫后,那种奇怪的感觉消失了。”
“但是在某次我不小心听到了我义父和李儒、媚娘的交谈,才知道……”
说到这,吕布的身体颤抖了起来,语气也变得十分愤怒:“义父那时居然说他教授我的“好叉劲”是一种练得越好,伤得越重的武功。”
“这样下来我的寿命己经不足1年了。”
“试问天下究竟何处会有这种练了会死人的武功,我想也只有这本全校盟的禁书《黯黑真经》了!”
听了这话,董卓也好,李儒、媚娘也好一下子愣在了原地。
而赵忠脸上却露出了一个慈祥的微笑:“既然吕布你早知董卓如此勾当,为何不早说,我也好禀报盟主处置了此等奸人呢?”
吕布回答:“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原本还在想:我这条命本身就是义父所养大的,如果义父想要取走的话,那就随他吧。”
“可是现在我才知晓,原来义父居然修炼了这种全校盟的禁书。”
“为了效忠盟主,我也只有将一切事实都说出来了……”
听完了吕布这字字泣血的告白,赵忠当初被感动的稀里哗啦:“好孩子!”
“真是个好孩子!”
“虽然本朝以仁孝治国,但是面对是非你做出如此大义灭亲之举怎让人不感动呢?”
现场在赵忠的带动之下,不由得一片附和。
而在这之中李儒、媚娘紧张到发抖的表情就显得尤为滑稽。
董卓此刻也是脸色发青。
因为他明白,他己经被当做了一枚弃子。
虽说他目前所拥有的势力足够让赵忠来拉拢,但是此刻面对一个能继承他名下产业且敢于大义灭亲的义子。
那么他的存在就显得无比多余了……
……
此刻的赵忠自然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他当庭宣布:“董卓修炼全校盟禁书《黯黑真经》事情属实,判处十恶校长的罪名,监禁终生!”
听到这宣判,五虎将的众人激动的跳了起来兴奋的像是一群孩子一般……
宣判完后,赵忠走下了台子,亲切的抓着吕布的手:“好孩子啊。”
“你身上的病,我一定请最好的御医帮你医治,保证让你恢复如初。”
听到这话,吕布拱手:“多谢赵公公的抬爱。”
赵忠摆了摆手:“不必了,我只是爱惜人才。像你这等青年自然是要留着好好报效国家的……”
看着被赵忠拉拢的吕布,修不禁想着:董卓因吕布倒台,这倒与三国中记载的一致。难道说银时空最后还是会走向三国这一乱世吗?
……
修心中的担忧暂时无人能懂,但是见此情形,曹操欣喜之余倒是想到了晚晚的嘱咐。
于是他赶忙向前:“赵公公。”
“关于东汉书院前校长王允勾结黄巾贼一事,在下己经查到了些许的证据。”
“证实这确实是董卓的栽赃、诬陷。”
“这些是证据,请赵公公过目……”
……
经过调查,数日后王允校长成功返回了东汉书院校长的宝座。
而大家自然在学校开起了庆祝仪式。
就在东汉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时,江东孙家却迎来了不速之客……